云霞育儿网

河南“钉子户”任金岭,称给100亿也不拆,专家:他家确实不能拆

文|礼想编辑|娱叔河南郑州,一位“钉子户”,面对天价拆迁款不仅毫不心动,还扬言:“给 100亿也不拆!”但当所有人都以为

文|礼想

编辑|娱叔

河南郑州,一位“钉子户”,面对天价拆迁款不仅毫不心动,还扬言:“给 100亿也不拆!”

但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在“托大拿乔”时,查看宅子的专家一句“他家确实不能拆”,令众人倍感震惊。

而这究竟是怎样一座宅子,竟能让专家也为之站台?还能让任金岭如此坚守?

百年老宅七代守,亿元拆迁难撼动

什么是坚持?

一个人的坚持不容易,数代人的坚持更可贵。

在郑州高新区的钢筋丛林中,一座青砖灰瓦的清代宅子从近三百年前便屹立在此。

但是,城市化的进程却容不得这般“封建”的存在。

随着城市化发展,郑州开启了浩浩荡荡的东史马村拆迁计划。

一片片陈旧的房屋被推土机推倒,四周荡起的灰尘连带着村子的记忆一同烟消云散。

围着的村民看着,望着,想要阻止,却又难以阻止。

当灰尘散尽,一片房屋纷纷倾倒,但却有一所“大门楼”未受到什么干扰。

这在一片废墟中,显得非常独特。

原来,在这栋门楼宅子前,站着一位老人。

他就是任金岭,也是这栋宅子第七代传承者,还是开发商眼中“十恶不赦的钉子户”,更是影响开发商拆迁建楼赚大钱的“罪人”。

面对这一情况,开发商当时就恼了,但碍于监管人员的审查,对任金岭各种威逼利诱:

“你到底拆不拆?!拆迁建楼是市里的决定,也是城市化的大势所趋,不要不知好歹!”

甚至还有人多次找到任金岭询价,一度将价码开到了1亿元。

面对烦不胜烦的询价者和开发商,任金岭却不为所动:

“别说1亿,就是10亿、100亿也不卖,给多少钱都不卖!”

这话传出去之后,其他村民们纷纷议论起他的“贪心”或“迂腐”。

有的私下嘀咕:“老任头肯定想讹钱,不然咋会放着上亿元不要?”

但有的却力挺:“金岭这是守祖业,换作是我也不拆。”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任金岭的坚持究竟是利益使然,还是本性执拗?

御赐匾额证功勋,祖训如山守初心

事实上,在事后任金岭回忆起这件事时,曾表示:

当时的话都是情急之下说出的,只是想吓住对方,不想再被烦扰了。

面对其他村民的议论,他说:

“古宅是祖上的东西,不是我的东西,它只是传承到我这一辈,我有责任保留下去;

如果在我这一辈把古宅卖了,那就是断了家根,我愧对祖上。”

根据任金岭自述,以及查阅相关资料验证,其实不难发现任家的历史。

任家老宅是由任金岭的祖先任君选建于1775年的(清朝乾隆年间)。

建成时是七进院落,耗费了整整四代人六十多年的心血。

宅门上悬挂的“辅翼国政”匾额,更是道光皇帝对任家先祖任德润的表彰:

1854年,任德润曾在时局动荡中,牵头修筑了“天祥寨”,庇护了当时的难民,并施粥赈灾,甚至因此而散尽家财。

但可惜的是,在漫长的两百多年里,这块匾额已经丢失。

目前还挂在门楣上的匾额,是任金岭于2010年用传统老工艺复刻的,各种细节之处都非常讲究。

而据郑州政务服务网的公开信息显示:

当年天祥寨在竣工之时,其占地面积就已经高达四百余亩,庇护着当时的附近居民免受盗匪伤害。

时至今日,任家老宅已经破败了许多。

但任金岭还记得父亲在临终前,曾紧握他的手说:“金岭,宅在根就在……”

寒来暑往,他一直谨记着父亲的话,就像修补时光般修缮老宅。

他用祖传的糯米灰浆填补墙缝,按古法熬制桐油养护木雕。

而这份嘱托,也成了任家第七代守护者一生的执念。

一砖一瓦皆文物,雕梁画栋藏乾坤

面对轰鸣声震天的推土机,任金岭始终未曾退却。

他以近乎固执的坚守,践行着父亲“宅在根就在”的遗训。

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开发商和冷嘲热讽的村民,他的这份坚持又显得那么可笑。

就在任金岭陷入孤立无援时,事情的转机很快出现了。

东史马村的拆迁计划受阻,慢慢引起了市里的重视。

经过调查后,市里派遣了专家来任家老宅。

这一来,瞬间便将文物专家惊讶住了。

目前仅存的两进院中,门楣处的“暗八仙”木雕采用了深浮雕技法,铁拐李的葫芦纹理清晰可见;

墀头砖雕则以“麒麟送子”为核心,麒麟鬃毛根根分明,非常具有典型的清代豫中民居工艺特征。

而且,在任家横梁上还雕刻着“诗礼传家”、“布德施恩”的家训。

同时,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结构、上百件文物(周朝钱币、北宋独轮车)也在专家的到来后,逐一现世。

甚至于,还在附近出土了不少汉代的陶器,这也说明在汉代时期这片地域就已经有人居住了。

为此,专家当场便断言:“拆了它,就是拆了半部中原建筑史!”

当这句话传出,已然说明:

任家老宅几乎没有可能再被强拆,而任金岭的坚持也终于得到了收获。

“宅子不是石头和木头,是祖辈活过的证据。”

任金岭抚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触摸到了两三百年的心跳。

老宅转身成展馆,文明根脉传后人

面对祖宅,任金岭心中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将宅子尽可能地复原。

毕竟,曾经的宅子是七进院的官员豪宅,而如今却只剩下了两进院。

“我几乎每年都会亲自进行小修小补,如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会修缮这类老房子了。”任金岭说。

在经过专家鉴定之后,任金岭又一次拾起了这个心愿。

为此,他参考了一些国内的古宅,决定向市里申请将古宅保护起来。

2009年,任家老宅终于被列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的拆迁计划也彻底泡汤。

但任金岭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宅子的历史和文化。

于是,他又主动联系文物保护组织,提出了将老宅改建为博物馆的设想。

经过多年的筹备,2017年,博物馆以任家先祖修建的“天祥寨”命名为“天祥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现如今,任金岭已有67岁高龄,天祥博物馆也交由了他的女儿任莹管理。

据任莹所说,从任家老宅的鼎盛时算起,如今已有七代人了。

因为宅子里还保留着许多被先祖用过的东西,所以才有了这座天祥博物馆。

而现在,天祥博物馆成为了郑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每年都在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文化的魅力。

任金岭的坚持不仅守护了家族的根脉,更为社会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老宅不倒,城市方知来时路

任家老宅的故事,就像一记重锤在叩问时代:

当推土机的轰鸣试图抹平历史的褶皱,到底该如何抉择?

那些被任家人保护的文物、用生命守护的雕梁,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基因。

正如故宫守护者单霁翔所说:“真正的进步,是让过去和未来在当下对话。”

上海陆家嘴的摩天楼群与郑州天祥博物馆的青砖灰瓦,本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一座城的高度,也不应以玻璃幕墙来衡量,而在于它能否俯身倾听历史的叹息。

大河网|藏身郑州高楼间 这所百年古宅有着怎样的秘密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藏于闹市中的清代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