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标签: 军旅

欢迎同胞尽快回家!连日来,乌克兰局势进步恶化。昨天乌克兰以无人机军旅团

欢迎同胞尽快回家!连日来,乌克兰局势进步恶化。昨天乌克兰以无人机军旅团

昨天乌克兰以"无人机军旅团以60Mm的小兵缴械并受降俄军团!泽连斯基更梦漂漂了!此举必将击怒硬汉普京!接着,泽连斯基喊话中国及时调解俄乌冲突,并扬言这是给中国一个和平建功受勋的机会!小小乌鸟,说话太刺人!好像中国...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穿着破烂的女乞丐,他漠然地走过,没有多加留意,但是,就在他踏上车厢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不忍让他回头一望,惊讶地发现那位女乞丐正...
早上好[玫瑰][玫瑰][玫瑰]卸甲不忘军旅,归田牢记友情。[彩虹

早上好[玫瑰][玫瑰][玫瑰]卸甲不忘军旅,归田牢记友情。[彩虹

早上好[玫瑰][玫瑰][玫瑰]卸甲不忘军旅,归田牢记友情。早上好#友友早下午好#无悔初心军旅路#军营送祝福#
1975年,一位身残志坚的副团长,突然接到命令去军长办公室开会,副团长的神情很落

1975年,一位身残志坚的副团长,突然接到命令去军长办公室开会,副团长的神情很落

1975年,一位身残志坚的副团长,突然接到命令去军长办公室开会,副团长的神情很落寞,以为自己将会被劝退伍,没想到却被告知:准备给你连升四级。1975年的那个清晨,解放军第54军160师478团的办公楼笼罩在晨雾中。王英洲副团长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正在翻阅一份文件。突然,通讯员急匆匆地推门进来,告知他军长要求他立即前往办公室开会。放下手中的文件,王英洲缓缓起身,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军装。镜子里映出的是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庞,那是岁月和战争在他脸上留下的印记。从1956年参军至今,将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每一道皱纹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难忘的往事。推开办公室的门,恰好遇到了老班长李德明。这位在部队服役了三十多年的老兵,是王英洲最信任的战友之一。看到王英洲略显沉重的脚步,李德明停下来关切地问他要去哪里。得知是军长召见后,李德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走在通往军长办公室的走廊上,王英洲的右袖管空荡荡地随风轻摆。1964年那次训练场上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右臂。但这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留在部队。这些年来,他把左手训练得比从前的右手还要灵活,日常工作丝毫不受影响。在楼梯拐角处,王英洲稍作停顿,不自觉地摸了摸胸前的勋章。这枚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获得的三等功勋章,是他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荣誉之一。那时候,他临危受命担任代理排长,带领战士们继续战斗,最终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此刻的王英洲心情却异常沉重。这些日子,他隐约感觉到一些变化。身边的战友们欲言又止的眼神,机关干部略显异常的态度,都让他觉得或许自己继续留在部队的日子不多了。虽然这些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终究还是个残疾军人,被劝退似乎是迟早的事。来到军长办公室门前,王英洲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这个他来过多次的地方,今天却显得格外庄严。敲门声过后,他推门而入,挺直腰板向军长敬礼。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军长办公桌上,也照亮了王英洲刚毅的面庞。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清晨,没有人知道即将发生什么。这个身残志坚的副团长,正站在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上。而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一个足以改变他后半生的重大决定。站在军长办公室的门前,王英洲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1956年初入军营的时光。那时的他,还是一个来自河南叶县的热血青年。和所有新兵一样,他也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军事天赋和过人的领悟能力。新兵连的教导员经常在训练场上表扬他。不管是队列训练,还是武器操作,王英洲总是走在前列。特别是在射击训练中,他展现出的准确度让教官们刮目相看。老班长张德山曾经说过:"这小子,打靶就没失过手,准得很。"随着时间推移,王英洲在部队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他不仅在训练中表现优异,在政治学习和日常工作中也都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这些表现为他后来的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王英洲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之一。当时,他所在排的排长、副排长和指导员在一次战斗中相继牺牲。在这个危急时刻,上级临时任命他为代理排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任,他带领战士们继续战斗,圆满完成了任务。老战士李大山回忆说:"那会儿打得很激烈,我们都有点乱了阵脚。是王英洲,在最危急的时候站了出来。他喊了一声'跟我来',就带着我们冲了上去。"正是在这次战斗中,王英洲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素养。战后,王英洲所在的排被授予集体三等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在战斗中表现的肯定,更是对那些牺牲战友的最好纪念。从那以后,王英洲被正式任命为排长,开始了他的军队指挥生涯。然而,1964年的那个寒冷的冬天,意外降临了。那天的训练场上,一名年轻战士因为身体不适,在处理已经点燃的炸药包时出现了失误。危急关头,王英洲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虽然他成功救下了那名战士,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右臂。这次事故之后,很多人都以为王英洲的军旅生涯就此结束。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些猜测都是错误的。在医院康复期间,他就开始训练左手写字。刚开始时,字迹歪歪扭扭,但他从不气馁。战友们经常能看到,王英洲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使用左手。渐渐地,他的左手字写得越来越工整,动作也越来越灵活。他开始重新参加体能训练,甚至能用左手完成投弹、射击等专业科目。老班长李德明曾经这样评价王英洲:"我在部队这么多年,见过不少好兵,但像英洲这样能干的,还真不多见。就算只有一只手,他干起活来比很多人都强。"这样的评价,在部队里并不少见。战友们都敬佩他的毅力,也佩服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让王英洲在失去右臂后依然坚守在部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残疾并不意味着无能,反而更能激发一个军人的斗志和担当。
1978年,一头公狼走到军营附近,战士刚要拿枪驱离,公狼立即摇尾巴示弱。正当大家

1978年,一头公狼走到军营附近,战士刚要拿枪驱离,公狼立即摇尾巴示弱。正当大家

1978年,一头公狼走到军营附近,战士刚要拿枪驱离,公狼立即摇尾巴示弱。正当大家一头雾水之时,一位女军医主动上前,说了一句:“我来试试。”那年夏天,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在草原拉练,驻扎地远离城镇,四周全是茫茫草海。部队里有个女军医叫陆曼,26岁,个子不高,干活麻利。她出生在锡林郭勒盟,家里世代牧民,从小跟着父亲学过怎么处理牲畜的伤病。后来她考上医学院,毕业后参军,成了团里的骨干医生。战士们都说她胆大心细,尤其擅长处理突发情况。那天晚上,公狼出现时,气氛一下就紧张起来。战士们平时听过太多狼袭击牲畜的故事,自然提高了警惕。那头狼个头不小,毛色灰黑,右前腿带点血迹,走路有点瘸。按常理,狼靠近人类多半是觅食或威胁,可这只却低着头,尾巴轻轻摆动,跟家狗似的。有人觉得是陷阱,有人怀疑它饿疯了,但没人敢轻举妄动。陆曼当时正在帐篷里整理医疗箱,听到外面的动静就赶了过来。她仔细观察,发现狼的眼神不像要攻击,反而有点无助。她凭经验判断,这头狼可能有求于人。她让战士们放下枪,自己带上急救包,决定跟过去看看。公狼果然转身走了几步,还回头瞅她,像在带路。跟着狼走了百来米,陆曼发现草丛里躺着一只母狼,腹部起伏剧烈,周围有血迹。原来是难产,胎位不正,母狼已经虚弱不堪。公狼估计是跑来求援的。陆曼没多想,马上让战友拿来消毒水、纱布和抗生素。她跪在草地上,手法熟练地调整胎位,帮母狼生下三只幼崽,又给它缝合伤口、打针消炎。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公狼就安静地守在一旁。这事传开后,战士们都挺震撼。陆曼说,她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狼也是生命,能救就救。她还推测,公狼可能是因为母狼难产才冒险靠近军营,这种行为在动物里虽少见,但不无可能。生物学家后来分析,狼群有很强的家族意识,公狼护伴侣的行为确实存在,尤其在食物充足的草原地区。第二天,狼群不见了踪影,只留下草地上的血迹和几块肉干。陆曼松了口气,觉得这事挺值。后来一个月,她巡逻时又遇到了母狼和幼崽,看起来都恢复得不错。母狼甚至带着小狼崽靠近她,似乎认出了她。战士们开玩笑说,陆医生这是跟狼结了缘。这事在部队里传了好一阵子,有人觉得陆曼胆子真大,有人感慨狼也有灵性。当时内蒙古草原的生态还算平衡,狼群和牧民共存,冲突不多。部队驻扎时,也常遇到野生动物,但像这样和平解决的还真少见。陆曼的举动,不光救了狼,也让大家对自然多了点敬意。那年头的边防生活苦,医疗条件也差。陆曼这样的军医,不光要治人,有时还得管别的。她说,小时候父亲教她,草原上每条命都很珍贵。她参军后也一直这么干,不管是战士还是牲畜,能帮就帮。这次救狼,算是她军旅生涯里最特别的一笔。从这件事看,人跟自然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对立。狼不是只会咬人的野兽,人也不是非得拿枪解决问题。陆曼用行动证明,只要多点理解,很多冲突都能化解。当然,她也冒了风险,毕竟狼是野物,万一判断错了,后果不好说。但她靠经验和冷静,把这事处理得挺圆满。后来部队撤离草原,陆曼跟战友们留了些吃的给狼群,算是告别。她说,希望它们在草原上好好活着。这事过去后,她继续在部队干了好多年,救过不少人,也留下不少故事。但她总说,那次跟狼的缘分最难忘。这故事搁现在看,可能有点不可思议。那会儿没手机没网络,全凭眼力和胆量。现在草原上的狼少了,人跟自然的接触也变了样。可陆曼的故事提醒我们,不管啥时候,尊重生命、理解对方,总不会错。
老照片#正在为军人唱歌的女士,她是当今歌坛著名的军旅歌唱家,在八十年代,曾经

老照片#正在为军人唱歌的女士,她是当今歌坛著名的军旅歌唱家,在八十年代,曾经

正在为军人唱歌的女士,她是当今歌坛著名的军旅歌唱家,在八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家喻户晓。只见她身穿戎装,笑容满面,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军功章。而台下的子弟兵们,全神贯注,洗耳恭听,仿佛已被歌曲的意境,所深深震撼...
1953年,张君生结束了十一年的军旅生涯,得了一千二百斤小麦,转业回到了山东东营

1953年,张君生结束了十一年的军旅生涯,得了一千二百斤小麦,转业回到了山东东营

1953年,张君生结束了十一年的军旅生涯,得了一千二百斤小麦,转业回到了山东东营老家。张君生打小日子就苦得不行。他家在山东东营一个偏僻小村,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冬天冷得脚趾头都冻麻,夏天热得喘不过气。家里穷得叮当响...
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

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

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让我们50军在兄弟面前抬起头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掌声雷动,授衔仪式的庄严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领们整齐列队,胸前闪耀着刚刚授予的军衔勋章,每一位都深知,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生军旅生涯的总结与认可。在这些光辉中,有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将军,眼眶中泛起泪光,他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当中将军衔挂在他的肩膀上,泪水瞬间夺眶而出。站在台上的曾泽生情不自禁地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让我们50军在兄弟面前抬起头来!”对于他和50军来说,这一刻的光荣背后,曾承载着多少艰难岁月。这个曾经的国民党60军,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战功卓著,却在抗美援朝初期饱受质疑和压力,今天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时刻。1948年。在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东北战场,曾泽生率领国民党第60军在长春起义,投向了人民的怀抱。这支曾在抗战中功勋卓著的滇军,随着历史的洪流,从国民党的旗帜下转到了解放军的麾下,成为了志愿军第50军。曾泽生自幼出生于云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立志从军,追求国家的富强。他的军旅生涯始于滇军,而后升任国民党第60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带领60军英勇作战,赢得了滇军的荣誉与尊敬。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曾泽生开始感受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无望。他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起义投诚,走向革命的光明道路。但正如每一位从敌营转投人民阵营的将领一样,曾泽生和他的50军并非一开始就受到了充分的信任。起义部队总是面临着双重考验:既要证明自己的忠诚,也要通过战绩重新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而抗美援朝,正是这一机会的到来。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曾泽生率领50军作为首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可是,50军的战斗经历并不顺利。在第一次战役中,50军作为预备队未能直接参与战斗,而在第二次战役中,由于行动迟缓,错失了包围美军的机会。这让曾泽生备受指责,也让50军的官兵们心中充满了失落感和自责。“我们是不是连被批评的资格都没有?”有士兵在低声议论。这种挫折感像阴影一样笼罩着50军的每一个将士,甚至曾泽生也感到沉重的压力。面对战场上的失败和士兵们的低落情绪,曾泽生数次在心中质问自己:“这个军长我还能当吗?”机会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到来。在1951年初的第三次战役中,50军被部署到汉江防线,负责抵御美军的反攻。这次战役成了50军证明自己的关键战役。50军官兵顶住了装备精良的美军狂轰滥炸,经过50天的血战,成功守住了汉江阵地,打破了美军的进攻计划。这场战役不仅让50军赢得了彭德怀的赞赏,也让他们重新获得了作为志愿军一部分的尊严。正是在这次战役后,彭德怀紧紧握住曾泽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50军打得好,你指挥得很好!”这句话让曾泽生心头的压抑一扫而空,他知道,50军终于打出了自己的军威和国威。时光飞逝朝鲜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50军回到了祖国。曾泽生心中始终记得那些在汉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记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当中将的肩章挂在他的军装上时,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他说道,眼中满是激动与感慨。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军旅生涯的总结,也是对50军战士们共同奋斗的肯定。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这份情感动容。曾泽生的泪水不仅流淌在他自己心中,也流淌在所有50军战士的心中。从国民党的旧部队到人民军队的英雄,50军的将士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和考验,今天终于可以在兄弟部队面前昂首挺胸。50军的成长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突破的过程。从起义投诚,到抗美援朝,再到1955年的授衔,50军走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这一段历程不仅是曾泽生个人的奋斗史,也是50军全体官兵的荣誉史。汉江战役后的50军逐渐成为一支备受尊敬的部队,他们的战斗精神和顽强毅力成为了志愿军中的一面旗帜。而曾泽生,这位将军的故事,也在无数个军营中流传。回首过往,曾泽生不仅赢得了个人的荣耀,也让50军重新赢得了历史的尊重。他曾说:“50军终于可以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来。”这是对所有曾为50军付出一切的将士们的最好诠释!
1917年朱德当滇军旅长,月薪2000大洋。1921年,当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为

1917年朱德当滇军旅长,月薪2000大洋。1921年,当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为

1917年朱德当滇军旅长,月薪2000大洋。1921年,当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为4800元。朱德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穷苦佃农家庭,小时候日子苦得没法说,家里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读书了。可朱德硬是靠着倔劲儿,1905年考上了县里的高等小学,后来又进了顺庆府中学堂。那年头,能念书的孩子不多,他能走到这一步,靠的全是自己咬牙坚持。1909年,朱德23岁,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这地方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军事名校,培养了一堆军界牛人。朱德在这儿学了打仗的本事,还接触到了新思想——什么“民主”“革命”之类的新鲜词儿,开始在他脑子里扎根。毕业后,他被分到滇军,从基层干起,一步步爬到了旅长的位置。1917年,他31岁,已经是滇军里的实权人物,月薪2000大洋。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几块钱,2000大洋啥概念?够买好几栋房子了!可别以为朱德就满足了。他在滇军里混得风生水起,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那几年,清朝刚完蛋,军阀割据,全国乱成一锅粥。朱德打仗是把好手,但也看透了军阀那套“争地盘、抢钱”的把戏。他手底下管着兵,表面上威风,可实际上呢?不过是给军阀卖命,帮着压老百姓。他自己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就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打来打去,老百姓还是苦。”到了1921年,朱德升任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涨到4800元。这活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管治安、镇压闹事的。薪水是高,可干的都是脏活累活。那时候,云南地方势力乱七八糟,军阀、土匪、洋人掺和一块儿,警察厅长这位置看着体面,其实就是个烫手山芋。朱德干了一年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他不想再当军阀的“看门狗”,更不想一辈子混吃等死。关键转折在1922年。那年,朱德36岁,人生本该稳当当了,可他却做出了个惊人的决定——辞职,跑去德国。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可背后没那么容易。放弃4800元的月薪,等于扔掉了一座金山。要知道,他不是单身汉,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这么一走,等于把全家生计都豁出去了。更别提那年头出国有多难,语言不通、路费昂贵,还得冒着被军阀追杀的风险。为啥要去德国?答案得从他那几年接触的思想说起。辛亥革命后,革命的火苗没灭,反而烧得更旺。朱德在滇军时就听说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读过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他心里琢磨:中国这么乱,光靠打仗收拾不下了,得找个彻底的办法。1922年,他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决定亲自去看看这“共产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到了德国,朱德先在柏林混了阵子,后来进了哥廷根大学念书。别看他岁数不小了,学起德语来跟年轻人一样拼。他在那儿研究马克思主义,参加工人运动,还跟周恩来这些人碰了面。1922年11月,他在德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彻底跟过去告别。你想想,一个滇军旅长、警察厅长,愣是变成了共产主义者,这转变多震撼!回过头看,朱德这步棋走得有多大胆。2000大洋也好,4800元也罢,这些钱对他来说,早就不是目标了。他要的是个能救中国的路,哪怕这路再苦再难,他也认了。后来,他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带着红军打天下,一路走到新中国成立,当上共和国元帅。这一切,都跟他1922年的抉择脱不开干系。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朱德咋想的这么透?其实,他早年吃过苦,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滇军那几年,他见多了军阀祸害人的事儿,心里早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加上他念书时受的新思想影响,他慢慢明白,光靠自己混得好没用,中国得全盘变个样儿。他放弃高薪,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再接地气点说,朱德这人吧,就是实在。他不是那种贪图享乐的官老爷,也不是光说不练的书生。他看问题看得准,敢下狠心干大事。你看他从穷小子到旅长,再到警察厅长,最后投身革命,每一步都走得踏实。2000大洋也好,4800元也罢,对他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要的是个更大的“活法”。朱德的故事还不止这些。1927年南昌起义,他带着滇军的老底子硬拼,差点没命。井冈山时期,他跟毛泽东一块儿搞根据地,吃糠咽菜也不皱眉头。解放战争时,他指挥大军打得国民党满地找牙。这些事儿,哪一件不是玩命干出来的?可追根溯源,他1922年那一步,才是真把他的人生推上了新轨道。再说说那4800元的收入,真不是小数目。那年头,普通人家一年花不了100块钱,朱德一个月的薪水够养活几百口人。可他愣是没被钱迷住眼,反倒越活越清醒。这份定力,一般人真学不来。总的来说,朱德从滇军旅长到共和国元帅,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信念。他早年那些经历,苦也好,辉煌也好,都成了他后来的铺垫。2000大洋的旅长,4800元的厅长,最后都变成了历史书上的注脚,而他自己,却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