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已经很明确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言,面对拥有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远东地区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后的事儿,说不定真有变数。沙俄时期,远东地区通过《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纳入版图。苏联时期虽发起大规模移民开发,迁移数百万人支援远东建设,但苏联解体后,经济衰退与基础设施老化导致人口持续外流。如今,远东地区城市荒废、老龄化严重,每年至少有一二十万年轻人流向莫斯科等欧洲城市。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使得当地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现代生活难以维持。金灿荣教授指出,当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崛起时,远东地区的经济整合必然带来政治变数。这种影响已在中俄合作中显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2027年投产的远东线管道将使年供气量增至480亿立方米;截至2023年,中资在远东参与的投资项目达49个,总金额近90亿美元,涉及能源、农业、基建等领域。中国经济力量的渗透正在改变当地社会结构。远东地区肥沃的土地吸引大量中国农民,他们以低廉成本租赁土地种植大豆、小麦,经济效益显著。边境早市的开放,让俄国民众频繁往来中国东北,体验更优质的生活服务。部分远东居民选择在黑龙江等地购房定居,享受更好的医疗、教育资源,这种“隐性移民”趋势正在形成。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同样影响着远东命运。乌克兰冲突后,俄罗斯被迫“向东转”,推出远东开发政策吸引外资。普京政府不仅开放土地租赁,还设立超前发展区,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然而,俄罗斯精英层对远东的未来存在分歧:一方面,远东资源关乎国家经济命脉,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人口流失与经济依赖使部分人认为“守不住”是必然趋势。地缘博弈的天平正逐渐倾斜。当中国资本深度融入远东经济,当跨境人口流动形成常态,政治整合的可能性便悄然滋生。金灿荣教授提到,若远东地区人口持续向中国迁移,20年后可能出现“双重身份”群体,这种社会结构变化或将成为地缘政治的转折点。而俄罗斯若在欧洲方向遭遇危机,可能不得不默许远东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以换取战略支持。不过,现实挑战同样严峻。俄罗斯对主权问题高度敏感,远东开发政策始终强调“国家主导”。尽管中国企业参与基建、能源项目,但俄方通过法律限制外资持股比例,防止关键领域被控制。此外,远东居民的文化认同仍偏向俄罗斯,短期内难以形成“回归”共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19世纪沙俄通过武力扩张获得的远东土地,如今正通过经济纽带与中国深度绑定。这种“柔性整合”虽未改变主权归属,却在重塑地区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