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16小时会谈后,中方代表一句话,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硬实力

石江月 2天前 阅读数 123 #军事

在连续两天、总时长达16个小时的高强度谈判后,中美经贸会谈终于传出利好信号。

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美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这句简短的总结,不仅释放了谈判取得突破的信号,更标志着中国在博弈中以“硬实力”赢得了话语权。

要知道,在对手是特朗普政府、谈判桌上摆的是关税和市场准入的大棋局里,能取得这样的结果,中方靠的绝不是退让,而是绝对的硬实力。

早在会谈前夕,中方已经放出明确信号: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妥协、不让步。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红线立场。而事实证明,中方确实顶住了压力,稳住了阵脚。

反观美方,在谈判之前已经就关税问题有所松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曾表示,考虑将对华加征的高额关税适当下调。如今虽然中美尚未公布此次谈判的具体协议内容,但普遍预测,部分美国对华产品关税或将从此前高达145%的极限税率,下降至80%,甚至65%以下。

这背后的意义不言自明:美方在关税问题上的“转向”,本质上是一种让步,是对中方坚定立场与实力的回应。而这一让步,不是出于善意,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反让美国陷入“恐慌”之中】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中国面对美国层层加码的贸易压力,没有选择妥协,而是打出了一整套反制组合拳。从缩减对美关键物资出口、管控战略性资源出口,到减少美国农业等产品进口、寻找替代进口来源,再到稳住出口市场,加大与东盟等重要新兴市场的联系。这些反制措施,既打乱了美方的施压节奏,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稳中有进,在新能源、半导体设备、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加速攻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巩固。尤其是在锂电池、稀土、光伏等战略新兴产业中,中国牢牢把控着全球技术和资源的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贸易联系,而非在美国的施压下远离中国。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现实:中国的“不可替代性”,不是靠宣传出来的,而是靠完整产业链和超大规模市场支撑起来的硬实力。

不过,乐观之外也要保持冷静。此次美方之所以愿意坐下来认真谈判、并释放关税调整信号,有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国内经济已露疲态。

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萎缩0.3%,为2022年以来的最差表现。叠加持续高企的通胀率、居高不下的利率水平、供应链瓶颈等问题,特朗普急需在经济议题上“拿出成绩”,稳定民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中国重启对话、缓解贸易摩擦,自然成为一条“看得见效果”的捷径。毕竟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重要的消费市场、关键原材料供应地。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经济“起死回生”就缺了一个最关键的齿轮。

【美财长贝森特在谈判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

因此,此次中美会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风险。毕竟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干得太多了。最典型的是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战中,中美也曾一度达成“重大进展”的协议,然而不过两个月,特朗普政府就单方面撕毁协议,重启对华关税攻势。

更别忘了,当前美国内部的对华政策已经形成了跨党派共识,对中国“强硬”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抑或谁当总统,这种结构性的对抗情绪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

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珍惜此次谈判成果,推动相关产业抓住“喘息窗口期”进行升级和调整;另一方面,更要继续推进科技攻关、市场多元化、内循环战略等基础性工作,做好中美关系随时再度紧张的准备。

总之,在这场16小时的高强度谈判中,中国代表团没有“退”、没有“让”,却赢得了实质性成果。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底气,是中国制度“协调高效”的优势,更是中国对国际规则“有原则、有担当”的展现。

一句“实质性进展”,让全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博弈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这也让全球看清:在大国博弈中,赢得尊重的,不是妥协,而是实力。

未来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仍会存在,但只要中国继续坚守自己的立场,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能在不确定的国际局势中稳住阵脚、赢得主动。

这,就是属于中国的“硬实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石江月

石江月

深度防务分析,看西方如何评论中国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