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成功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这看似积极的成果背后,实则暗藏着日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从感性维度审视,日本人的内心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 “围墙”,对外来者持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情绪。这种不喜欢并非单单针对中国人,而是无差别地蔓延至所有外国人。倘若你亲身踏入日本,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便能深切感受到那股弥漫在日常中的疏离感。街头巷尾、职场学校,种种细微之处都透露出他们对外界融入的谨慎与抗拒,仿佛守护着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净土,不愿轻易被外来文化、人群所扰动。
然而,现实的冷峻寒风又迫使日本不得不从理性的视角另寻出路。日本,这个孤悬于大洋之上、缺乏战略资源的岛国,恰好处在国际地缘政治与经济交流的 “十字路口”。它就像一艘在波涛中漂泊的船只,必须精准找到合适的斡旋位置,方能稳住航向。当下,美国呈现战略收缩之势,这本该是中日韩三国携手共进、抱团取暖的黄金窗口期。三国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携手合作有望开创东亚经济的全新辉煌。
但现实的阻碍重重如山。一方面,日本曾妄图构建的 “大东亚共荣” 宏大叙事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破产多年,其带来的伤痛至今仍刻在民众心间,民间对这类带有霸权意味的合作设想抵触颇深,难以凝聚向心力。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大面积的重叠区域,长期处于同质竞争关系。从高端制造领域的汽车、电子,到传统产业的纺织、化工,双方短兵相接,竞争激烈,这无疑给合作之路布满荆棘。
展望未来,日本的前景笼罩着一层阴霾。据权威预测,在接下来的 20 - 30 年间,日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缓慢衰退的漩涡。到 2050 年,其人口数量将锐减至 0.95 亿,老龄化问题如汹涌潮水般袭来,老龄化率预计飙升至 40%。在这样的人口危机下,引进移民似乎成为日本延续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而潜在的移民来源大概率锁定为中国人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他们如同新鲜血液,有望为日本社会注入生机。
可日本的社会结构恰似一座精致却脆弱的玻璃屋,容错率极低,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出发达国家的行列。即便日本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紧迫性,也必定会如履薄冰,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小心翼翼地试探前行。毕竟,任何激进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引发国内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社会稳定。所以,短期内期望日本政策出现大幅度转向宛如水中捞月,不太现实。但只要存在合作共赢的契机,双方还是应摒弃前嫌,稳步推进务实合作,为两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