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俄乌战俘交换事件(2025年5月)全面报道

交换事件经过2025年5月初,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达成了一次规模重大的战俘交换协议。据俄罗斯国防部通报,当地时间5月6日双

交换事件经过

2025年5月初,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达成了一次规模重大的战俘交换协议。据俄罗斯国防部通报,当地时间5月6日双方各交换了205名被俘人员。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持续进行的人道主义交换行动的一部分。本次交换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提供斡旋和调解支持。交换完成后,获释的俄军战俘被转移至白俄罗斯境内接受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疏导,并与家人取得联系。同日稍晚,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也发文证实,有205名乌克兰士兵在当天被释放并返回乌克兰。本次交换中双方人数对等,涉及总计410人,成为近期规模最大的战俘交换之一。

由于实际交换地点和过程出于安全考虑未公开,外界推测此次交换可能在第三方见证下于双方同意的边境地区进行。俄罗斯国防部声明提到,被释放的俄军人员目前均在白俄罗斯接受体检和心理评估,然后将被送返俄罗斯国防部所属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乌方则迎接了等量的乌克兰士兵回国,其中包括在前线各个方向作战的军人。据报道,这些重获自由的官兵中涵盖了几乎“所有军种和兵种”,其中甚至包括马里乌波尔保卫战中被俘的乌军将士。马里乌波尔是俄乌战争初期冲突最激烈的城市之一,2022年5月约2,500名乌军守军在坚守数月后向俄军投降。此次交换使得部分曾经在马里乌波尔战役中被俘的乌克兰官兵得以重返祖国。

背景:战俘交换与俄乌战局

战俘交换并非首次。在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之际,双方已经进行了多轮战俘交换,累计释放人员数以千计。自2022年2月俄罗斯发动全面入侵以来,俄乌双方陆续达成了数十次交换协议。据统计,到2025年5月初,本次交换是2025年内的第五次战俘交换,也是自战争爆发以来的第64次交换行动。通过阿联酋等国的斡旋,迄今已有超过3,000名战俘获得交换释返。仅在今年早些时候,双方就达成了几次重大交换:例如3月19日,双方各释放175名战俘,乌克兰另外获释了22名重伤的乌军人员。该次交换是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通话磋商后促成的,被双方形容为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俘交换之一。随后在4月中旬的东正教复活节前夕,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交换——总计538名被扣押者获释,其中包括各自246名战俘和额外的一批伤员。阿联酋方面称这是战争爆发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俘交换,也使通过阿联酋调解累计促成的被交换人员总数达到3,771人。

频繁的战俘交换与当前俄乌战争的态势密切相关。目前,俄乌冲突仍处于胶着状态,前线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持续拉锯,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一些国际斡旋努力一度让外界对缓和战事产生期待: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内的西方领导人呼吁促成停火,以推动和平解决冲突。俄乌两国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人道主义呼声,例如俄罗斯单方面宣布在复活节期间临时停火一天,并希望乌克兰方面予以呼应。然而,大规模停火或和谈迄今未能实现,俄军仍在战场上寻求局部优势,而乌军则准备进一步反攻收复失地。在此背景下,战俘交换成为双方少数能够达成一致的事项之一。经过2024年底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的人道会议上交换被俘人员名单并商讨机制后,俄乌双方初步同意自2025年起定期系统性地进行战俘交换,并优先交换重伤病俘虏及特殊人群。这为今年以来一系列快速的交换行动奠定了基础,也体现出双方在激烈冲突中寻求有限共识、展现人道姿态的需求。

各方回应

俄罗斯方面: 对此次战俘交换,俄罗斯官方给予了肯定和高调宣传。俄国防部在声明中称,经过谈判,有205名俄罗斯军人在5月6日从“基辅政权控制区”返回,作为交换,俄方移交了205名乌克兰战俘。俄方特别强调阿联酋在俄军战俘获释过程中提供了积极的调解斡旋。俄军总参谋部表示,被释放的俄军官兵在白俄罗斯接受体检、心理辅导等必要援助,随后将转送回国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通过官方媒体和渠道,莫斯科方面还借机凸显其对前线官兵的关切,称这些获释军人归国后将有机会与亲属通话团聚。俄总统普京虽未直接发表公开评论,但俄罗斯人权事务监察专员等官员近日曾呼吁乌克兰加快交换被俘人员,指责乌方拖延交换并公布所谓乌方“不愿接收”的战俘名单,意图向乌克兰施压。俄罗斯媒体则普遍将此次交换解读为俄方人道主义努力的证明,并强调在友好国家帮助下俄方将继续寻求让更多俄军士兵回家。

乌克兰方面: 乌克兰对这次战俘交换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欢呼**“我们的人民自由了,我们的人民回家了”。泽连斯基指出,这205名回归者中有年青的战士,也有年长的老兵,来自几乎“所有兵种和军种”,既包括捍卫马里乌波尔的英勇将士,也包括各条前线阵地的保卫者。他赞扬这些战士在长期囚禁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毅力,称他们曾被关押在遍布俄罗斯多个地区的监禁体系中,那里的一切目的就是“折磨他们、摧毁他们的人性”。泽连斯基承诺政府会立即为所有归来的官兵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援助,并誓言“我们每天都在为我们的人民而战,必将竭尽全力迎回每一位同胞”**。除了总统,乌克兰负责战俘事务的官员也发表声明感谢所有参与交换的人道机构和国家。他们强调乌克兰始终遵守国际人道主义准则,关心每一名被俘公民的安危。乌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德烈·叶尔马克等官员表示,此次大量战俘获释极大鼓舞了前线士气,乌方将继续通过一切途径寻求让更多被俘同胞回家。

调解方(阿联酋): 作为本次战俘交换的重要斡旋者,阿联酋方面对交换的成功表示欢迎和赞赏。阿联酋外交部发布声明称,阿方人道外交努力再次取得成果,顺利促成俄罗斯联邦与乌克兰共和国之间的新一轮被俘人员交换。声明对俄乌双方在交换进程中配合阿联酋调解表示感谢,认为这反映了两国对阿联酋在支持解决双方危机所发挥作用的信任与认可。阿联酋方面还强调,此次交换是近一个月内通过阿联酋外交促成的第三次类似行动,阿联酋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类似的人道主义举措。有阿联酋媒体指出,通过这一系列努力,阿联酋巩固了其作为中立调停者的形象,也希望此类交换有助于缓解冲突造成的人员痛苦。除阿联酋外,土耳其、沙特等中东国家在过去也曾在俄乌战俘交换中发挥协助作用。此次阿联酋成功斡旋再次体现出海湾国家在俄乌之间独特的外交斡旋价值。

国际组织: 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和多边机构对这起战俘交换普遍表示关注和支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作为战俘事务的中立机构,对大量战俘重获自由表示欣慰,并重申愿继续充当双方在人道领域沟通的桥梁。根据职责,红十字会通常在战俘交换中担任中立中介,协助交换的执行和被释人员的转运。不过红十字会也借机呼吁冲突双方应严格遵守《日内瓦公约》有关战俘待遇的规定,特别是允许红十字会代表定期探视战俘、提供基本援助。截至目前,红十字会已探视过数千名俄乌战俘,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乌方允许探访的俄军战俘。乌克兰方面人士批评称,很多获释的乌克兰战俘表示他们在被关押期间“从未见过红十字会代表”,这表明俄方长期以来并未给予红十字会探视在押乌克兰战俘的机会。对此,红十字会也一再敦促俄方遵守其国际义务。联合国方面,同样对任何缓解平民与被俘人员痛苦的举措表示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发言人称,只要有助于减轻人道主义灾难的行动,联合国都表示支持,包括战俘交换在内的人道措施应持续进行。同时,联合国及附属的人权机构强调,各方仍需切实按照国际人道法行事,防止战俘遭受虐待。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驻乌克兰监测团此前多次就战俘待遇问题发表报告,对交战双方(尤其是俄方)的违规行为提出关切。国际特赦组织、人权观察等非政府组织也借此机会再次敦促彻查战俘遭虐事件,并呼吁未来的交换谈判中纳入更多人道考量。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对于此次战俘交换的态度是积极正面的,认为这是在惨烈战争中难得的建设性一步,但同时提醒各方应持续改进战俘待遇,完全遵守国际法标准。

战俘待遇与人道主义议题

大规模战俘交换的背后,是各方对于战俘待遇和人道主义问题的高度关注。在俄乌冲突中,围绕战俘的指控和争议层出不穷,引发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根据第三次日内瓦公约,交战各方有义务人道待遇战俘,不得实施酷刑、虐待,不得侮辱或伤害被俘人员,并应允许战俘与外界通信、接受红十字会探视。然而,在本次战争中,上述国际法律标准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俄罗斯方面的指控: 大量证据表明,俄军在对待乌克兰战俘时存在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联合国乌克兰人权监测团于2023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俄控区和俄罗斯境内调查的48个战俘关押地点中,有32处存在对乌克兰战俘实施酷刑和虐待、强迫劳动以及恶劣拘禁条件的情况。许多乌克兰战俘被长期与外界隔绝,得不到基本的人道探视权利。更为严重的是,俄方据称对部分乌克兰战俘进行了非法起诉和判刑。例如,一些隶属乌克兰“亚速营”的战俘被俄占当局以参与敌对行动为由提起刑事指控;联合国认定,以战俘身份参加战斗并不构成罪行,俄方此举违反国际法并可被视为战争罪行。2022年7月,俄占区奥列尼夫卡的一处战俘营曾发生爆炸,造成至少150名乌克兰战俘死亡或重伤,但俄方既未对事件进行透明调查,也未允许独立调查人员进入现场。乌克兰方面的官员和检察机关指控俄军对战俘施加了系统性的暴行:据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统计,自全面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至少147名乌克兰战俘被俄军非法处决,其中127人发生在2024年。这一数字表明,处决战俘的行为在最近一年的冲突中有增多趋势,并非孤立偶发,而更像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系统性行径。上述种种行为公然违反了战时国际人道法准则,已经引起广泛谴责。乌克兰对此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了相关证据,希望追究俄方人员在战俘虐待和杀害事件中的责任。与此同时,俄方普遍未允许红十字会等中立机构探访其所关押的乌克兰战俘——绝大多数曾被关押的乌克兰战俘在获释后表示从未见过红十字会代表。红十字会官员也证实,俄方一直以安全为由限制进入战俘营。这种拒绝外部监督的做法,使得战俘在押期间的境遇更令人担忧。

乌克兰方面的指控: 相比之下,针对乌克兰在战俘待遇问题上的指控数量较少,但同样存在。俄方和一些国际机构曾指出,有个别俄军战俘在被乌克兰俘获后遭受虐待。例如,有流传的视频显示零星乌军疑似射杀投降的俄军士兵等,引发争议。联合国人权监测团也记录了一些乌方虐待俄战俘的案例,报告提及乌克兰方面存在酷刑和不人道待遇俄战俘的情况。针对这些指控,乌克兰政府表示高度重视,并保证会调查处理任何违反人道准则的行为。联合国方面指出,截至2024年中,乌克兰对少数涉嫌处决俄战俘的事件调查进展有限,尚未看到有责任人被起诉的明确结果。对此,人权观察等组织呼吁乌方加快调查节奏,确保违规者被追责。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国际社会也注意到乌克兰在总体上较为尊重战俘人权。红十字会方面证实,乌克兰允许其频繁探视俄军战俘——2018年至2024年间红十字会已对乌方战俘营进行了112次探访检查。乌克兰政府官员介绍,为防止押送途中对战俘的不当对待,乌军制定了明确的法律程序并对看守人员进行培训,以杜绝虐俘事件的发生。2023年9月,联合国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访问乌克兰战俘营后也表示,注意到乌克兰当局为善待被拘押的俄军战俘所作的“真诚努力”。这些迹象表明,乌克兰在制度上努力遵循《日内瓦公约》标准,对待战俘相对规范。即便如此,乌方仍对外宣称将零容忍任何违规,一旦发现虐待俘虏行为将依法处理。

国际法与执行: 《日内瓦第三公约》以及相关国际人道法对战俘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双方均为公约缔约国,理应遵守。其中包括:不得对战俘施以酷刑、虐待或侮辱,必须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和医疗救治权利;须允许战俘与家人通信,并接受红十字会等中立机构探视监督;在冲突期间定期交换重伤病战俘,并在敌对行动结束后迅速遣返全部战俘。此外,公约还特别规定,对重伤员、重病号和女性战俘应优先予以遣返或特殊照顾。就目前情况看,这些国际标准在俄乌战场上的执行参差不齐:乌克兰基本上遵循了允许红十字会探视、优先交换重伤员等要求,例如多次通过阿联酋斡旋实现了重伤战俘的提前交换;俄罗斯方面则经常被指责无视相关义务,不仅拒绝红十字会探视,在优先遣返伤病战俘、保障战俘基本权利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多次呼吁双方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并提供具体建议以改善战俘待遇。例如,红十字会提议双方定期分享战俘名单、为战俘传递家书和物资等,但落实情况有限。联合国安理会也在非正式会议上讨论过乌克兰战俘遭受的折磨和处决问题,呼吁对相关战争罪行进行调查和问责。可以说,战俘待遇已成为俄乌冲突中的重要人道和法律议题之一,也将影响未来国际社会对冲突各方的道义评价。

平民被拘与人道挑战: 除了军人战俘,俄乌双方还指责对方非法拘押平民,这也构成严峻的人道主义问题。乌克兰方面称,大量乌克兰平民在俄军占领区或被俄罗斯强制带走后下落不明。据乌克兰议会人权专员柳宾涅茨估计,当前有超过16,000名乌克兰平民被俄罗斯方面拘押在不同地点。这些人包括地方官员、志愿者、平民活动人士甚至普通居民,很多人仅仅因为被怀疑“亲乌”或不合作就遭非法逮捕。国际法明确禁止在武装冲突中任意拘禁平民和劫持人质行为。联合国报告显示,自战争开始至2023年中,已有数百起乌克兰平民被俄军任意拘押和强迫失踪的案例被记录,其中不少人在拘押中遭受酷刑、不人道待遇。相较之下,也有少数俄罗斯平民或亲俄人士在乌克兰境内被乌方安全部门拘留的案例,但数量和严重程度远低于俄方在占领区的行为。平民被拘押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冲突的人道代价。在战俘交换谈判中,乌克兰多次尝试将被关押平民的释放纳入议程。实际上,在过去的若干次交换中,双方偶尔会互换少量平民被拘人员。然而,由于俄罗斯官方通常不承认扣押平民的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更为复杂。大量乌克兰平民至今仍身陷囹圄。乌克兰政府呼吁国际社会向俄罗斯施压,要求释放无辜平民,并希望未来能实现**“所有换所有”**(即所有被扣人员的全面交换)的目标,将这些平民也一并带回。平民拘押问题凸显了俄乌冲突的人道主义挑战之深,也表明战俘交换之外,双方在人道领域仍有诸多紧迫议题有待解决。

影响与前景展望

此次战俘交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乌双方的人道主义压力,让数百个家庭得以团圆,对于前线士气和国内民意都有正面影响。在乌克兰,战俘回家是一针强心剂,显示政府“不抛弃每一位战士”的承诺落实在行动上,提升了军民士气。同样在俄罗斯,获释军人回国有助于安抚军属情绪,官方媒体也借此宣扬政府对士兵的关怀。战俘交换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善意,客观上为炽热的冲突注入了一丝缓和气氛。尽管俄乌在战场上依旧交锋激烈,但至少在战俘问题上,双方展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与克制,证明即便在敌对状态下仍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具体共识。这为未来探讨更广泛的停火或和平方案保留了沟通渠道。例如,本次交换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都信任的中立国斡旋(阿联酋)和幕后多方协调,这种模式未来可能被复制到其他议题上。每一次成功的交换都有助于累积互信,为今后潜在的谈判创造更好条件。

然而,分析人士也普遍指出,战俘交换本身并不意味着俄乌冲突出现实质性缓和。历史上,敌对方在激烈战争期间照样可能交换战俘,但这并未妨碍战争本身的继续。目前看,双方政治和战略立场仍然尖锐对立,并未因一次交换而改变。莫斯科和基辅都没有放弃各自的核心诉求:俄罗斯坚持其领土和安全主张,乌克兰则誓言收复被占领土、追究侵略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战俘交换更多被视作纯粹的人道举措,不涉及政治让步。正如国际战略研究所分析所言,俄乌迄今已进行多次战俘交换,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任何一方愿意放弃其互不相容的目标”**。换言之,双方在战场上仍将全力以赴,实现各自战略目标,战俘交换并未削弱他们继续作战的意志。

短期内,俄乌战场局势预计不会因这次战俘交换发生明显转变。前线战斗仍在持续,双方很可能在交换完成后重返战位,各自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做准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战俘交换毫无更广泛影响。从人道和外交层面看,这次交换至少证明了双方都认可某些基本底线(如战俘应予善待并最终遣返),并愿意在特定议题上保持对话。这种微弱的互信火花有可能在未来被培育扩大。如果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类似的交换可能常态化、机制化,甚至为停火谈判创造契机。正如乌克兰人权专员所倡议的,乌方希望最终能与俄方达成**“所有换所有”的全面交换协议,将所有战俘和被扣押平民**一并释放。这一提议在2024年末曾被乌方正式提出,但当时遭到俄方拒绝。展望未来,随着战俘数量的不断累积和国际压力的增长,俄方是否会重新考虑这一方案值得关注。如果有朝一日双方能够就全面交换达成一致,那将成为推动结束冲突的重要一步。

在未来一段时间,外界预计俄乌之间还会继续进行阶段性的小规模战俘交换。毕竟,战事胶着意味着战俘人数可能持续增加,双方都需要定期通过交换来回应国内关切、减轻战俘看管负担和国际舆论压力。阿联酋等中立国家已表示将继续提供调解平台,推动后续交换。例如,阿联酋外交部在本次行动后表示将不遗余力支持所有旨在化解乌克兰危机、减轻人道后果的努力。可以预见,只要冲突尚未平息,通过第三方斡旋定期交换战俘、遗体等将成为俄乌互动的“新常态”之一。这种有限合作不仅直接拯救了生命,也能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例如减少前线士兵因绝望而拒绝投降的情况,因为他们看到战俘有被交换回家的希望)。同时,战俘交换的持续进行也会让各方更多考虑战争的人道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对过激军事行动形成道义约束。

总的来说,2025年5月这次俄乌战俘交换体现了战火中的人道之光,为漫长而残酷的冲突注入了一股暖流。尽管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战争走向,但对交战双方乃至国际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大批战俘得以重见天日、回归家园,这是任何一方都能认可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它也提醒世人,战争终将回归谈判桌,人道主义始终是不可忽视的考量。在未来的岁月里,如果俄乌双方能够在继续作战的同时维持这种人道交流渠道,不排除这会成为酝酿更大和解契机的基础。当然,要真正结束冲突,单靠战俘交换远远不够,但这些点滴善意累积起来,或许有朝一日能够推动信任的形成。国际社会将继续密切关注俄乌战场内外的动态,期待更多类似的人道主义举措出现,并最终期待战争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实现持久和平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俄乌交换205名被俘人员,俄方人员已抵达白俄罗斯(2025年5月6日)

俄卫星通讯社中文:俄国防部:205名俄军人自基辅控制区返回,将在白俄罗斯接受救治(2025年5月6日)

泽连斯基讲话摘录,相关媒体报道(2025年5月6日)

RFE/RL:俄乌各交换205名战俘,新一轮交换达成(2025年5月6日)

Reuters:Russia and Ukraine conduct large prisoner exchange after Putin-Trump call(2025年3月19日)

《耶路撒冷邮报》:UAE mediates largest Ukraine-Russia prisoner exchange of war(2025年4月)

RFE/RL:Russia, Ukraine Swap 205 POWs Each In Latest Exchange(2025年5月6日)

RFE/RL:乌人权专员抨击红十字会探视战俘不力的言论(2025年)

人权观察(引述联合国报告):World Report 2024: Ukraine – Torture and Ill-Treatment of POWs(2024年)

Espreso媒体:乌克兰官员:俄军自2022年以来已处决至少147名乌克兰战俘(2025年1月)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新闻稿:联合国反虐待委员会质询乌克兰战俘虐待指控(2025年4月25日)

RBC乌克兰:战俘交换相关的国际法规定(优先重伤员和女性等)(2024年)

人权观察(引述联合国报告):乌克兰方面战俘待遇及联合国特别报告员评价(2024年)

《基辅独立报》:Ukraine brings home 205 POWs…(2025年5月6日)

《基辅独立报》:乌克兰曾提议“所有换所有”但被俄方拒绝(2024年)

阿联酋外交部声明摘录,经转引自《耶路撒冷邮报》(2025年4月)

IISS评述:战俘交换的意义(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