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十年验血路:广东三代人改姓认祖记

1976 年,广东英德的丘家大院飘起白幡。3 岁的黄先生攥着母亲的衣角,看着生父的棺木抬出祠堂。次月,母亲改嫁姓黄,兄弟

1976 年,广东英德的丘家大院飘起白幡。3 岁的黄先生攥着母亲的衣角,看着生父的棺木抬出祠堂。次月,母亲改嫁姓黄,兄弟俩的户口页上,姓氏栏从此多了道生硬的横线。

2016 年冬至,继父的骨灰盒放进黄家祖坟。黄先生跪在碑前烧纸,余光瞥见生父族人捧来的《丘氏族谱》—— 泛黄的纸页上,本该属于他们兄弟的名字处,赫然写着 "外姓子嗣,不得入谱"。

"我爸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 ' 别断了根 '。" 黄先生摩挲着族谱边缘,指尖停在生父名字旁的空白处。此时他才惊觉,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出生便姓黄,孙子的户口页上甚至没出现过 "丘" 字。

2023 年清明,丘氏祠堂重修竣工。族长老丘叔递来新族谱草案,黄先生的名字仍被框在括号里。"想入谱,得先证明血脉。" 老叔的话像根刺,扎得他整夜难眠。

改姓的第一步卡在亲子鉴定上。生父去世 47 年,唯一的线索是远房堂伯的血型记录。英德户政中队的陈警官翻遍档案:"DNA 比对需要至少三名直系亲属配合,你们得找到在世的丘家血亲。"

2024 年 5 月,黄先生带着全家 10 人户口本走进派出所。最小的孙女刚满 3 岁,最大的母亲已 78 岁。户籍员接过材料时,发现每份申请表的 "改姓原因" 栏都写着同一句话:"认祖归宗,回归本姓。"

验血那天,堂伯颤抖着伸出手臂:"我等这一天,等了半辈子。" 当 DNA 报告显示亲子关系概率达 99.97% 时,老叔捧着报告在祠堂连磕三个响头,族谱修订小组连夜补写了十三个名字。

2025 年 5 月 14 日,黄先生一家领到新户口簿。"丘" 字在阳光下发着暖光,母亲轻轻抚摸着户口本扉页:"你爸要是知道,得多高兴。"

祠堂里,族人为他们举行了 "归宗礼"。黄先生的小儿子抱着新刻的牌位,郑重放进丘氏列祖列宗的龛位。牌位背面,用朱砂写着他的乳名 —— 那个差点被时光淹没的丘家血脉。

从丘到黄再到丘,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改姓,丈量出中国人对 "根" 的执念。当十本户口簿重新印上 "丘" 字时,改变的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三代人对家族记忆的打捞。正如老叔在族谱序言里写的:"姓氏可以改写,血脉永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