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高市早苗,让我们重温了毛主席对远藤三郎说过的话: “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

“感谢”高市早苗,让我们重温了毛主席对远藤三郎说过的话: “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当感谢你们。” “感谢”高市早苗,让我们记起了甲午战争为什么输,14年中国人长长的一口气究竟是怎么喘上来的。 让我们惊惕于百年前日本“宪政之父”尾琦行雄“使中国驯服于日本主宰”的大计。 也让我们痛心疾首于竟潜伏了那么多的“反思怪”“清醒怪”。 有时候,历史就像一个调皮的导演,总爱在关键时刻安排一些意想不到的配角,说几句看似无关紧要的台词,却瞬间点燃了整个舞台的聚光灯。高市早苗最近的言论,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 她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不是愤怒的浪花,而是一种奇异的、带着寒意的清醒。 这股清醒,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重温老人家那句看似矛盾却蕴含千钧之力的话。 “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 这句话,当年对远藤三郎说出口时,带着一种历经劫难后的通透与豁达。它不是真正的感谢,而是一种对历史规律的冷酷洞察。 你想想看,一个拥有数亿人口、数千年文明的古国,怎么就成了“一盘散沙”?这背后是晚清以来中央权威的衰落,是地方势力的割据,更是民族认同感的极度模糊。 人们首先是家族的人,是家乡的人,然后才是某个模糊概念下的“中国人”。这种状态,让中国在近代的牌桌上,屡屡被人看穿底牌,予取予求。 这种“散沙”状态的恶果,在甲午战争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场战争的失败,远比割地赔款更让人痛心。它击碎的不仅是北洋水师的铁甲舰,更是“天朝上国”最后的体面和自信。 一个曾经的学生,一个被视为蕞尔小邦的邻居,用坚船利炮狠狠地给了老师一记耳光。这种屈辱感,催生了几代人的焦虑与探索,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找答案,我们到底错在了哪里? 是制度不如人?是文化不如人?还是人种不如人?这种近乎病态的自我审视,为后来的种种故事埋下了复杂的伏笔。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对岸,会发现对方的剧本早已写好。被誉为日本“宪政之父”的尾崎行雄,他构想的蓝图里,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侵略和占领,而是“使中国驯服于日本主宰”。 这八个字,比任何赤裸裸的屠杀宣言都更令人不寒而栗。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征服,是要从根子上瓦解你的意志,让你心甘情愿地接受被安排的命运。 这就像一个高明的猎人,不仅要捕获猎物,更要让猎物放弃挣扎。这种深谋远虑的算计,贯穿了其后几十年的对华政策,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每一步都踩在让中国“驯服”的节点上。 然而,剧本终究被演员演砸了。长达十四年的血与火,非但没有让中国人民“驯服”,反而成了熔炼“散沙”的最好熔炉。 当家园被焚毁,当亲人被屠戮,当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所有的内部矛盾、所有的派系纷争,在“生存”这个最原始的命题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一个前所未有的共识在鲜血中凝结:我们是一个整体,要么一起站起来,要么一起倒下去。 那口憋在胸中近一个世纪的长气,终于在这场炼狱般的战争中,艰难而决绝地喘了出来。这口气,喘出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也喘出了对未来的主权与尊严。 可最让人五味杂陈的,是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竟会发现身边潜伏着那么多的“反思怪”和“清醒怪”。他们总能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跳出民族情感,用“理性”的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中国的“病灶”。 他们谈论战争,总会强调我们自身的“不争气”;他们谈论屈辱,总会归结于我们文化的“劣根性”。 这种反思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的视角总是单向的,仿佛所有的苦难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而侵略者的恶意和野心,则被轻描淡写地归为“国际关系的常态”。 这种论调,与百年前尾崎行雄“驯服中国”的逻辑,何其相似?都是在告诉你,你不行,你活该被教训,你应该感谢那些“打醒”你的人。 高市早苗们的言论,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历史的幽暗,更照出了现实的斑驳。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硝烟或许已经散去,但那种试图“驯服”他人的逻辑从未远去,只是换上了新的马甲。 而真正的挑战,或许从来就不在于外部的噪音有多大,而在于我们内部是否还有足够清醒的头脑,去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反思,哪些是变相的“驯服”话术。 当历史的回声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究竟是警钟,还是催眠曲?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每个人在心里,好好找找答案。

0 阅读:80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