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致礼,杜聿明将军的女儿,这是她年轻时的照片,长得相当的漂亮,她是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是杨振宁的贤内助,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奖,她功不可没。2003年,76岁的杜致礼在美国病逝,当时杨振宁已经81岁了,两人共同携手走过了53年。 1949年初,杜致礼刚刚与杨振宁在南京结婚不久,正在办理赴美签证。那时局势已经混乱,父亲杜聿明奉命镇守东北,担任“剿总”副总司令,战况吃紧。 杜致礼几次向母亲曹秀清打听前线消息,但音讯寥寥。1月,东北战场形势逆转,杜聿明在临江被解放军俘虏。 这件事一度被台湾方面封锁,直到几周后通过香港转来的报纸,杜致礼才在美国得知父亲被俘的消息。 彼时,杜致礼随杨振宁居住在普林斯顿。她白天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长女,夜里还常常辗转难眠。她在信中告诉母亲:“家书难托情绪,我只能告诉您,我在尽力平稳度日。” 1950年春,杜致礼亲自写信给时任新加坡总领事馆的旧识,请求协助查找父亲下落。她同时鼓励丈夫专心科研,不要受外界影响。 这年,杨振宁获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职,是他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而杜致礼,已经开始了她多年如一日为家庭操持一切的生活。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段时间内,杜致礼不仅照顾三个年幼子女,还要处理家庭搬迁事务。 她几乎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准备早饭、送孩子去幼儿园,再独自开车送杨振宁去实验室。晚上还要为丈夫翻译文献、整理信件。 据杨振宁回忆,有一次重要会议前夜,他感冒发烧,是杜致礼一夜未睡为他敷热毛巾、熬姜汤。 1957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发来通知后,杜致礼全程陪同杨振宁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她低调得体,谈吐温文,深得诺贝尔委员会官员称赞。 获奖晚宴结束后,她悄悄拉住杨振宁的手,说:“你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读书人。” 杨振宁的事业腾飞后,长年游走于欧美学术界,杜致礼却始终甘于在幕后。她主动推掉多个艺术机构的邀请,把心力都放在家庭和子女教育上。 三个孩子在她教导下,从不偏科,琴棋书画都能沾点。杨振宁曾说:“我能做物理,是因为她替我做好了人间的事。” 更难得的是,在杜聿明被俘关押期间,杜致礼从未向外界表露悲情。在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前,她每年都寄去衣物和信件,并劝母亲坚守北京老宅,不去台湾。 她对父亲一如既往地敬重,也未将家庭困境当作诉苦的理由。2003年,杜致礼在纽约病逝。葬礼当天,杨振宁站在灵前,久久未语。 这样的女人,不声不响地走过半生,却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撑起了一个家。她的故事,没有战争,没有官位,也没有舞台,但却比许多传奇更真实,更值得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