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准备相继访华? 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在2025年12月3日至5日访华。德国总理默茨将在2026年1月访华.英国首相斯塔默将在2026年1月底访华。 短短两个月内,欧洲三大经济体的掌舵人接连敲定访华日程,这种密集程度在近年外交史上并不常见。 与其说这是偶然的行程叠加,不如说是欧洲在全球格局变动下的集体选择——毕竟当下的国际舞台上,美国的单边动作频频搅局,而中国却在风浪中展现出稳扎稳打的韧性,这样的对比让欧洲各国再也坐不住了。 2025 年美国掀起的关税战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政府把对华关税一加再加,个别商品累计税率都飙到 245%,本想着能压得中国服软,结果中国直接对等反制,不仅对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还搞起了出口管制、反倾销调查,半点没含糊。 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出口根本没被打垮,前 8 月出口总值还涨了 5.9%,对美出口降了 15.5%,但对非洲、东盟的出口增速直接冲到 24.7% 和 14.6%,靠着市场多元化稳稳扛住了压力。 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摆在那,电力成本、产业集聚加上工程师红利,让不少美国企业就算付着高额关税,也得从中国进口,毕竟从其他国家买要贵一倍还多。 这种 “打不垮、压不服” 的表现,欧洲国家都看在眼里,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已经不是能随便拿捏的角色,跟着美国瞎起哄没好处,还不如主动上门谈合作。 特朗普那句 2026 年 4 月访华的表态,更是让欧洲坐不住了。 特朗普第二任期上来就搞全球关税战,连盟友都不放过,还嚷嚷着要让北约国家把国防开支提到 GDP 的 5%,不然就考虑退出北约,这种说翻脸就翻脸的风格,让欧洲早就没了安全感。 现在看到美国老大都要主动找中国谈,欧洲哪敢落后,要是等特朗普先谈出结果,他们在华利益肯定要受影响。 要知道中欧贸易早就密不可分,2025 年一季度双方贸易额就有 1.3 万亿元,相当于每分钟都有超过 1000 万元的生意往来,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也是中国的关键市场,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农产品、英国的金融服务,都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撑。 德国车企就是最好的例子,2024 年宝马、奔驰在华销量暴跌,纷纷下调业绩预期,股价跌得惨不忍睹,而中国自主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份额都涨到 33.1%,德系车的优势越来越小,默茨这时候不赶紧来中国,难道等着自家车企被彻底挤出市场? 俄乌冲突即将迎来转折点,更是让欧洲急着找中国搭线。 之前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供应中断,能源危机闹得沸沸扬扬,为了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洲疯狂抢购中国光伏组件,囤积的组件价值都有 70 亿欧元,中国光伏产品占欧洲市场的比例一度超过五成。 虽然 2024 年对欧光伏出口额略有下降,但中国依然是欧洲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供应商,毕竟欧洲自己的光伏产能加起来才 8 吉瓦,而中国一家龙头企业的产能就有 45 吉瓦,成本还比欧洲企业低一半。 冲突要是真有了转机,欧洲肯定想尽快稳定能源供应、恢复经济,而中国既是能源合作的靠谱伙伴,又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法国的农产品早就尝到了甜头,百思达香肠对华年出口量从 10 吨涨到 60 吨,拉廷诺夫乳业集团的中国市场销量最高时占其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好处谁不想抓住。 更何况中欧班列都已经累计开行突破 12 万列,发送货值超 4900 亿美元,128 个中国城市能直达欧洲 26 个国家的 232 个城市,运输成本比初期降了 40% 以上,汽车汽配、机械设备这些高附加值货物都能稳稳运到欧洲。 欧洲国家心里清楚,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这么大,中国市场的稳定性、中欧合作的互补性,都是他们摆脱困境的关键。 特朗普要访华、中国扛住关税战、俄乌冲突要转折,这三件事凑在一起,相当于给欧洲递了个明确的信号:再不主动访华,就真要错失良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