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位78岁老人欠银行3000元,银行行长亲自前去收账。 老人家住偏远村落,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墙上挂着风干的玉米棒,米缸里的粮食已经见底,这样的场景让见惯了大场面的行长心里五味杂陈。 这笔账要从七年前说起。 老人的儿子当年为了创业贷了3000元,没想到第二年就出意外走了。 按照法律规定,儿子没留下啥值钱的遗产,这笔账其实可以核销。 银行工作人员本来想提出减免申请,老人却颤抖着捡起掉在地上的锅铲,说账是儿子欠的,人走了信义不能走。 银行系统里有笔特殊的还款记录,七年来每个月都有几元到几十元的进账。 刚开始以为是系统故障,后来发现是老人在一点点攒钱。 行长后来在采访里说,就是这些零碎的数字,让整个银行团队都坐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情况。 老人有个蓝色塑料皮的账本,翻开第一页就看到2020年3月卖3只鸡得65元,2022年捡废品攒12.5元,2023年砂糖橘卖了187元。 每页纸都泛着黄,有些字迹还被汗水晕开了。 现在年轻人记账都用APP,很少有人能这样一笔一笔记清楚每一分钱的来路。 村里的人说老人日子过得紧巴,0.3亩砂糖橘一年能卖800元,养的10只鸡鸭下了蛋舍不得吃,捡废品要走几里山路。 就这样一点点攒,七年时间才凑齐3192元。 要知道当地老人每月养老金才123元,这笔钱相当于她21年的养老钱。 老人的孙女每天放学就帮着捡塑料瓶,小姑娘在作文里写,奶奶说每片废纸都是还给银行的小硬币。 广西师范大学做过调研,隔代抚养的孩子里,有73%的价值观受祖辈影响。 看着孩子稚嫩的笔迹,突然明白有些东西真的比钱更重要。 这件事被报道后,网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有网友说要给老人捐款,短短几天就凑了10万多。 但老人只收下5000元给孙女交学费,剩下的全都退回去了,说账还清了心里才踏实。 其实江苏之前有个"信义老爹"杜长胜,替子还债330万,河南也有农妇拾荒还亡夫欠款,这些人用行动诠释了啥叫诚信。 岑溪农村银行后来推出了"信义农户"贷款政策,给特殊情况的债务设置弹性还款期,还配套了产业帮扶。 但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全国农商行对困难群体的债务减免率才4.7%,比城商行的12.3%差了不少。 看来金融机构在人情味这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负债老人有1.2亿,其中38.6%是替子女还债。 日本有个"老年互助银行"模式,给农村老人提供手工编织之类的居家工作,或许咱们也能借鉴一下。 毕竟让老人既能守住诚信,又不用那么辛苦,才是真的进步。 陈月英老人用七年时间还的不仅是钱,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信义二字。 现在总说精致利己主义,可这个把玉米饼掰成两半吃也要攒钱还债的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写下了最朴素的答案。 只是希望以后这样的故事能少些心酸,多些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