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80%的人,认为中日打不起来,犹如当年认为俄乌之间打不起来一样。 但是战争这东西,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螺旋式上升和拉锯式摩擦的过程中,有时候达到一个顶点,它就燃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战争这种东西,从来不是单一因素能决定的,而是长期矛盾在螺旋式上升、拉扯、碰撞中,被一步步推向一个临界点,而那一步,就是引爆点。 现在的中日关系,看表面是“稳定”,但实际上暗流涌动。日本近年来在国防预算上大幅扩张,已经连续刷新战后纪录,还不断强调“防卫范围扩大”“威慑增强”,并配合美国在西太平洋做出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部署。 而同时,日本国内在舆论、教材、政策层面,都逐步把中国当成“头号安全威胁”。这种氛围的累积,就像干柴慢慢堆高,一旦遇到火星,就很难不烧。 问题是,日本为什么突然这么急? 美国的战略东移是主因。为了维持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美国需要一个“最前沿、最可靠、最愿意出力”的伙伴,而日本刚好满足这三个条件。于是,美国不断向日本输送军备、战略、话语权,甚至鼓励日本突破战后束缚,扩大军事空间。双重作用下,日本的心理就变了:从“自卫”变成“想参与塑造地区局势”。 而台湾问题又是中日之间最大的潜在雷点。日本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句话本身就带有极强挑衅意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底线中的底线,日本若跟着美国染指这条红线,摩擦就可能从外交走向军事。 很多人觉得“不至于那么严重”,但战争往往不是因为某一方“想打”,而是因为局势到了一个双方都“退无可退”的位置。例如某次海上碰撞、某次擦枪走火、某次军事演训误判,甚至某个政治人物为了选票做出的极端动作,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结构性矛盾存在,只要战略空间被不断压缩,只要双方都觉得对方在挑战自己的底线,那么冲突就不是“不可能”,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更现实的是,日本国内正处于一种“战略误判升温”的阶段。他们低估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却高估了美国在关键时刻一定会为日本硬碰硬。日本看似“底气十足”,但这股底气其实是美国给的“幻象”,一旦局势真的失控,美国是否愿意为日本承受代价?这是一个没人敢保证的问题。 因此,中日之间不是“打不起来”,而是“暂时没有到临界点”。但这个临界点,会不会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被碰到?可能性并不小。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也要清醒看清世界格局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一切表面上的平静,背后都可能藏着高风险的推力。一旦某些关键变量同时出现,历史会突然加速。 战争的概率从来不是由“多数人的看法”决定,而是由现实利益、力量对比与战略错位决定。俄乌冲突前,超过80%的人说“不可能打”;但事实狠狠抽了一巴掌——一切误判,最终都要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