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东海及琉球群岛周边的警报声接连响起,72小时内两次大规模美日联合空中训练的轰鸣,让原本就敏感的区域局势更显紧张。很多人只盯着中日之间的直接互动,却忽略了俄媒抛出的关键提醒:真要是冲突爆发,我们面对的绝不会只是日本这一个对手。 这次联合训练的规模和配置,根本不是简单的“常规演练”。美军一下子派出3架B-1B战略轰炸机、12架F-35A隐形战斗机,再加上电子战飞机、预警机等配套机型,日本也出动了F-15、F-2等主力战机。这已经不是象征性的威慑,而是完整海空作战体系的实战化彩排。 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的利益捆绑。美军因为多线军事投入,弹药库存早就告急,“爱国者”导弹库存只剩计划要求的四分之一。偏偏在这个时候,日本突破武器出口限制,以低价向美国返销10枚“爱国者”导弹,还拿到了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联合生产权。这种双向赋能的操作,让美日军事绑定越缠越紧。 美国还在推动设立美日联合司令部,打算把日本打造成印太战略的前沿军火补给站。日本这边也很配合,2025年度的防卫及相关经费已经涨到9.9万亿日元,距离GDP占比2%的目标就差一步。钱和资源都到位了,后续的军事一体化只会走得更快。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动作,真正的“围攻局”早已在悄悄铺开。日本不仅跟美国捆绑,还在拉拢更多国家入局。已经和澳大利亚签署了《互惠准入协定》补充条款,允许澳军常态化进驻日本西南诸岛,相当于让澳大利亚变相参与东海方向的部署。 日本自民党和维新会的联合执政协议里,更是明确要废除武器出口限制,计划向菲律宾等印太国家出售武器,搞出一个更广泛的军事协作网络。美日澳的三角协作雏形已经显现,这让原本可能的双边冲突,慢慢朝着多边交织的方向演变。 这些隐藏的风险,远比直接的炮火更难应对。真发生冲突,美国大概率不会直接下场参战,却会通过共享情报、开放军事基地、输送先进武器等方式,让日本充当“代理人”。 欧盟虽然和日本有安全伙伴协议,但德法等核心国家跟中国经贸联系紧密,不会真的动真格,却可能在舆论上跟风施压。 澳大利亚或许会开放港口给美日舰队补给,一些东欧小国可能跟着发表谴责声明。这些国家不会直接开火,却会从各个方面压缩我们的行动空间、消耗我们的精力。这种“不参战却全程搅局”的模式,正是“围攻局”最棘手的地方。 解放军已经做出了针对性部署,东部战区调动主力装备开展战备演练,南部战区也通过挂弹巡航等行动形成支援态势,福建舰的实战化训练更是快速形成战斗力。但我们更清楚,应对这样的“围攻局”,光有军事准备还不够。 俄媒的提醒,更像是一次清醒的警示。在复杂的地缘格局里,任何局部冲突都可能被放大成体系化的对抗。我们既要保持维护主权的决心和实力,也要看清背后的利益纠葛和布局。 大家觉得,面对这样的潜在局面,除了强化自身实力,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