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只有如果算上清朝那个时候版图,它实际上日本占的更小,这个比例会更小,它的人口只有中国人的1/10,他居然敢动念头灭亡中国。靠的是什么呢? 1931 年的东北平原上,一支兵力远不及中国军队的外国军队,竟然敢发动突袭占领大片领土。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三十分之一、人口不足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一步步推进其侵华计划,背后绝非一时冲动。 这种野心的种子,早在百年前就已埋下。日本在完成内部整合后,迅速确立了以侵占大陆为核心的扩张思路。从幕府末期开始,就有思想家明确提出,要通过占领邻国来实现强国目标,这种想法不是少数人的狂想,而是逐渐演变成国家层面的既定战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军事上,他们把 “强兵” 放在 “富国” 之上,国家预算大幅向军费倾斜,最高时占到全国预算的四成以上。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被纳入军事动员体系,从教育到文化,都在灌输对外扩张的理念,让武力侵略变成一种被默许的 “正当行为”。 工业实力的快速提升,给了这种野心最实际的支撑。虽然国土狭小,但日本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到全面侵华前,其钢产量是中国的一百多倍,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四倍多。 飞机、舰艇等现代化武器的产量,更是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这种硬实力的差距,让他们看到了以强凌弱的可能。国际环境的纵容,也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当时的世界列强忙着争夺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利益,对远东局势无暇顾及。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一些大国采取了绥靖政策,既不谴责也不制止,甚至希望借日本的手牵制其他力量。这种默许让日本的侵略步伐越来越大胆,从局部侵占逐渐升级为全面战争。 更关键的是,日本精准抓住了中国当时的虚弱状态。内部的分裂和动荡,让偌大的国家难以形成合力,工业基础薄弱,军事装备落后,这些都被日本看在眼里。他们知道,虽然中国国土大、人口多,但涣散的力量无法形成有效抵抗,这也成为他们敢于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回顾这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看清野心背后的逻辑。一个国家的野心,从来不是靠国土大小决定的,而是源于战略谋划、实力积累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日本的例子证明,当扩张思想被制度化、军事力量被过度强化、国际社会缺乏约束时,再小的国家也可能滋生出侵略的野心。 今天的世界格局早已不同,但这段历史留下的疑问值得每个人思考:当一个国家把武力扩张当作发展路径,当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选择沉默,类似的危险是否还会重现?你觉得现代国际秩序下,该如何遏制这种以强凌弱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