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国重启采购美国大豆,三天时间狂买160万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这是2025年5月以来中美大豆贸易“冰封”半年后的首次大规模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豆价格明显高于巴西大豆,中国为何选择在此时出手? 这波采购背后隐藏着多重经济和战略考量。 首先,这次采购与中美高层会晤密切相关。10月底,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会谈时达成了多项经贸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国承诺在2025年底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保底采购2500万吨。 这次三天内采购160万吨,是中国兑现承诺的具体行动,同时向美方传递了积极的合作信号。 美方也表现出诚意,暂停部分对华关税,为这波采购创造了条件。 其次,国内市场需求迫切是重要原因。 中国每年大豆消费量约为1.1亿吨,国内产量不足3000万吨。 随着冬季到来,肉类和禽类消费进入旺季,畜牧业对豆粕需求激增,此时采购美国大豆可以补充库存,保障饲料原料供应,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短缺问题。 值得玩味的是大豆这种商品的特殊属性。它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原料;既关乎美国农场主的生计,也关系中国养殖业的成本。一条大豆贸易链,串联起美洲农田与亚洲餐桌,也联动着期货市场与地缘政治。这种深度交织的利益网络,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生命力的缩影。 当然,一船大豆的解冻未必意味着全面回暖。中美关系依然面临科技管制、投资限制等结构性问题。但正如古语所云“见微知著”,农产品贸易的破冰往往是大国关系转圜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