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培养的公知们又开始发声了。 郑强教授说,留学日本的学生容易被洗脑,回国后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他说,自己在90年代留学日本,享受的是全额奖学金,还各种优待。可是,日本教授曾经暗示他,说不定将来要为日本辩护。 “你将来会不会为日本说话?” 1990年代,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京都大学实验室里,被日方教授轻描淡写地问了这么一句。他没当场回答,但心里咯噔一下——奖学金、宿舍、研究经费全由日方提供,连实验设备都优先调配给他。可这份“优待”的背后,似乎藏着一个无声的期待。 这个人就是郑强。如今已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的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这段经历。他说,当年同批赴日的几十名同学,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回了国。其他人有的留在日本企业,有的进入国际组织,还有的……渐渐在舆论场上发出让人陌生的声音。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长线布局”。 自1979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以来,超过30万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获得了日本政府或民间机构的资助。以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导的MEXT奖学金为例,申请条件除了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还会重点考察“对日本的理解与亲近感”。而地方政府和财团设立的奖学金,更明确倾向那些计划未来从事教育、传媒、公共政策等领域的学生——这些岗位,恰恰掌握着话语权。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例子:2010年代,某位曾在早稻田大学深造的国内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慰安妇是自愿的”“南京大屠杀数字夸大”,引发学生集体抗议。后来查证发现,他博士期间长期接受某右翼背景基金会资助,研究方向也经过精心引导。 看起来像是个别人的问题?其实背后有系统性逻辑。日本外务省下属的“国际交流基金会”,过去几十年在全球资助数千名学者、记者和文化人士,目标很明确:塑造有利于日本国家形象的叙事体系。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等待——等你当上教授、主编、官员,甚至人大代表。到那时,你的一句话,可能比一百篇外交声明更有分量。 这种策略,古人叫“养士”,现代术语叫“认知战”。它不靠枪炮,靠的是价值观渗透;不图短期回报,赌的是二十年后你在哪个位置、握有多大影响力。 但话说回来,留学本身不是原罪。郑强教授自己就受益于那段经历,回国后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还带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关键在于,出国前有没有清醒的认知,归来后有没有坚定的立场。 我觉得,与其一味警惕“被洗脑”,不如加强三件事:一是完善公派留学的思想引导机制,不能只管送出去、不管接回来;二是鼓励留学生群体建立互助社群,互相提醒、彼此监督;三是对接受境外敏感资金支持的学者,建立透明披露制度——不是限制学术自由,而是让公众知道谁在为谁说话。 真正的爱国,不是闭门不出,而是在开放中守住底线;真正的自信,不是拒绝交流,而是在对话中不失自我。 日本这套“精英影响计划”能奏效,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过去在价值观教育上的短板。如果年轻人对自己的历史、制度和发展道路有足够认同,哪怕身处异国,也能像郑强那样,拿对方的资源做自己的事,而不是反过来。 说到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不在东京或北京,而在每个出国学子的心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