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北部的大榆洞,一份不到百字的电报,却让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足足起草了一个多小时。 电报的内容近乎残酷地冷静:叙述了上午时分,四架敌机如何在第二轮轰炸中投下近百枚燃烧弹,那个只有50平方米的木板房作战室瞬间沦为火海,而这一天,距离毛岸英作为机要秘书兼翻译来到这片战场,并没有过去太久。 当时大家本已避入防空洞,但毛岸英与参谋高瑞欣等四人短暂返回屋内处理工作,敌机折返得太快,上百个凝固汽油弹倾泻而下,瞬间的高温将屋子炼成了焦土。 作战参谋徐亩元因为跑得稍快,被气浪冲倒幸免于难,但他身后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再也没能冲出那片烈焰。 硝烟散尽后,两件特殊的遗物成了辨认毛岸英身份的关键:一把斯大林赠送的手枪,象征着他曾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赢得的荣誉;还有一块苏联制造的手表,那是岳母送给他的新婚礼物。 看着这两样东西,才让人猛然意识到,这位被烧毁在异国土地上的战士,仅仅结婚才两个月,那块停摆的手表,成了他对妻子刘思齐“等我回来”那个未竟承诺的无声见证。 而徐亩元手里那个曾与毛岸英共用的小牛皮箱,则在几十年后成了那段生死战友情的最后凭证。 但这封沾染着战场硝烟和书写者泪迹的电报,最终还是要把消息送回北京。 当这封承载着噩耗的绝密文件递到毛泽东手中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领袖,第一反应竟是长时间的沉默,他下意识地去摸烟,明明火柴盒就在眼前,他的手却在口袋里无措地摸索,几次点烟都显得迟钝而艰难。 即便痛失爱子,他还是把这份巨大的悲伤强行压了下去,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把心搁在石头上”。 面对周围人的劝慰,毛泽东只用平稳的声音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战争总要死人”,在这种近乎决绝的理智下,他拒绝了将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提议,让毛岸英像一名普通战士那样,与和他同一天牺牲的战友高瑞欣一起,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1958年的冬天,周恩来总理曾专程在大雪中前往朝鲜桧仓郡,在那片静谧的陵园里,手持花圈在毛岸英和其他烈士墓前默立许久。 而在那片土地上,像毛岸英这样永远留下的志愿军烈士,多达19万7千6百53名,其中不乏像67军军长李湘这样的团职以上干部。 人牺牲真正融为一体。直到2014年至2020年间,随着一架架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穿过云层归国,那份跨越了70多年的思念与忠魂,才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信息来源:毛岸英牺牲细节!彭德怀绝密电报首次公开——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