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5日21时,在金门岛上侥幸占了便宜而获“大捷”的胡琏,再次率领“

千浅挽星星 2025-11-26 21:20:25

1953年7月15日21时,在金门岛上侥幸占了便宜而获“大捷”的胡琏,再次率领“高安”号等13艘军舰、19架飞机,伞兵500余名,与其属下的柯远芬中将、十九军中将军长陆静澄、少将参谋长萧锐、第四舰队司令黄震白少将等共计13000余人,向我仅驻守有1200余人公安团的东山岛进犯。   1953年7月的东山岛,一边是国民党将领胡琏率领的13000多名精锐,头顶有美式飞机的铁翼,脚下踩着两栖坦克和13艘军舰;另一边,是驻守岛上仅1200余人的公安80团,一支被老百姓戏称为“地瓜兵”的土气部队。   进攻方看似威风凛凛,实则内部正在“神仙打架”,那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披着“西方企业公司”的马甲,傲慢地制定了所谓“粉碎计划”。   顾问汉密尔顿拿着龙潭演习的老皇历,不仅想指挥那支有19架飞机护航的舰队,甚至逼着胡琏把伞兵往八尺门投。   被称为“金门之狐”的胡琏看着航拍图直冒冷汗,他知道那里地形狭窄,空降兵下去就是孤军,虽然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最后搞了个“折中方案”,但在那个凌晨,数百名伞兵还是按美国人的意志,像撒豆子一样被扔进了八尺门那片死地,成了这场战役最大的倒霉蛋。   防守方的指挥官游梅耀,骨头却比这还要硬,虽然远在福州的司令员叶飞为了避免南日岛的悲剧重演,特意给他留了“撤出东山”的底牌,但这位给陈毅当过副官的老红军把牙一咬:“不撤!”他跟战士们撂下一句狠话:“人在岛在,打死了就化为肥料长庄稼。”   最惨烈的碰撞发生在那个并不宽阔的渡口,就在美国人吹嘘的数据里,伞兵本该如天兵下凡切断通道,但现实却是降落后的极度分散。   守在八尺门的仅仅是一个编制不足百人的水兵连,他们依托着简单的码头围墙,把昂贵的空降兵当成了练兵的活靶子。   有一位叫大刘的老兵,枪管打到烫手得能点烟,还在机械地扣动扳机;而在岛中部的庙山高地,面对两栖坦克的履带声和满山遍野的敌军,一位年仅十八岁的战士腹部中弹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手指依然死死抠在扳机上,眼睛望着那片等待援军的海面。   胡琏之所以敢在这个只有几十平方公里的海岛豪赌,最大的筹码是他手里算好的那本“时间账”。   为了阻断大陆援军,他早就派飞机炸断了必经的九龙江大桥,坐在吉普车里的他得意洋洋地预判:叶飞的增援至少要48小时,按照常规军事逻辑,这个计算没毛病,但他漏算了最可怕的“中国式后勤”。   大桥被炸断后,仅仅两小时就被军民联手抢通,速度快到让国军的侦察机怀疑人生,更让现代军事教科书失语的一幕出现在公路上:当汽车运力不足时,来自龙海、长泰、漳浦等县的老百姓推着几百辆自行车冲了上来。     这是一场精密数据与人心向背的较量,就在战斗打到第二天,解放军第31军、第28军如同潮水般涌入东山岛。   胡琏引以为傲的制空权在远程奔袭中成了摆设,手里那个“只要守住八尺门就能瓮中之鳖”的美梦,在水兵连和自行车流面前碎得稀烂。   见势不妙,这只“狐狸”再次展现了他的逃跑天赋,扔下还在沙滩上哭喊的残部,仓皇登舰而去。   硝烟散尽的第二天清晨,炊事班长老王在打扫满是弹壳和焦土的战场时,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战报数据,而是一篮老乡悄悄留下的熟鸡蛋,下面那张写着“给孩子们补补身子”的纸条,让这就连死都不怕的铁汉子瞬间泪流满面。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东山岛保卫战:揭秘我军海防战线上的经典一仗)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