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愿以偿?蒙古煤炭停供中国,转向日韩?不!蒙古选择深化对华合作 2023

飞天史说 2025-11-25 18:19:09

美国如愿以偿?蒙古煤炭停供中国,转向日韩?不!蒙古选择深化对华合作 2023 年蒙古煤炭行业一场大的风波闹得满城风雨,直接把中蒙能源合作推上了风口浪尖。外界一度热议蒙古是不是要 “甩开” 中国,投奔日韩市场,甚至有不少西方媒体在旁边煽风点火。 可历经两年发展,蒙古煤炭对华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合作层级不断深化。看似风云突变,其实这背后全是地缘、经济和现实的合力作用。 事情还得从 2023 年说起。那一年,蒙古最大煤企 ETT 深陷腐败丑闻,650 万吨煤炭在运输途中说没就没,搞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政府为了平息民愤,索性一刀切,干脆取消和中国企业的长期协议,全部煤炭卖到自家交易所拍卖。 新规一出,煤炭行业像换了台戏,原本的稳定供应一下子变成了 “抢购大战”。刚开始中蒙边境运输都跟闹停电似的,卡车排队的队伍都看不到头。有人担心蒙古是不是要借机 “卡脖子”,把煤炭卖给日韩。 细看下来,新规则没让蒙古煤炭流向有多大变化,反倒让市场更透明,腐败空间小了,买卖双方都明码标价。 中国企业适应能力强,没过多久拍卖流程就变成新常态,2023 年蒙古通过拍卖卖出去的煤炭,大头还是被中国买家拿下。交易方式变了,货还是流向中国,外面那些说蒙古 “转向” 的声音,终究只是一阵风。 蒙古当时确实有点 “野心”。他们想着要多元化市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于是又和日本、韩国聊起了合作,探讨通过中国港口把煤炭送去日韩。理论上讲得挺美,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是空中楼阁。 蒙古是个地道的内陆国家,煤炭要走海路,得先拉到中国的天津港或者大连,光过境和装卸的费用就够让日韩买家头疼的。 再加上蒙古煤和澳洲煤不同,日韩钢厂用惯了澳煤,临时换口味还得调整技术方案。运输周期一拉长,成本蹭蹭往上涨。日韩和蒙古折腾了大半年,始终没谈成一笔像样的生意。 全球煤炭市场谁都精明,谁也不会为了一点点多元化冒那么大风险,结果就是蒙古煤炭出口日韩的想法,成了 “雷声大雨点小”。 到了 2024 年,蒙古煤炭出口数据一目了然。对华出口量从 2022 年的 3100 万吨跃升至 8300 万吨,占蒙古出口总额的 91.3%,煤炭等矿产资源成为对华出口绝对主力。 蒙古政府也看明白了,市场的蛋糕不是想分就能分的。现实摆在眼前,中国市场不但地理近,需求还大,物流成本低,蒙古煤的性价比在中国市场上就是比日韩高出一大截。 2025 年初,蒙古总理罗・奥云额尔登访华,双方敲定甘其毛都 — 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设协议,这是自 1955 年中蒙二连浩特 — 扎门乌德铁路后首个铁路口岸协议,标志着中蒙互联互通合作迈上新台阶。 蒙古矿业领域明确表示,随着跨境铁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煤炭出口规模将持续提升,而中国市场是核心支撑 —— 仅甘 — 嘎铁路 2027 年运营后,塔温陶勒盖煤矿年出口量就将增至 7000 万吨,年销售收入增加 15 亿美元。 拍卖机制让市场更透明了,腐败少了,企业赚钱也更踏实。据世界银行预测,依托矿业出口增长,蒙古经济 2024 年增长 5.3%,2025 年预计增长 6.5%,中长期增长前景向好。 中国这边,其实看得更透。中国炼焦煤需求大,蒙古煤低硫低灰,正好贴合国内钢厂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把鸡蛋全放蒙古一个篮子,而是同时加大了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等地煤炭进口,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 这样一来,中国在市场谈判里掌握了主动权,蒙古煤凭借地理和价格优势,依然牢牢占据中国市场的主角位置。 回过头来看,蒙古这几年探索的过程,和中国的策略其实都挺接地气。蒙古想多元化,但经济和地理的天花板就在那里。 中国不怕变化,反而利用市场化规则,强化了自身的能源安全。外部一些分析把蒙古煤炭政策解读成 “战略转向”,其实更像是隔岸观火,忽略了现实的掣肘。 中蒙的能源合作,最终还是走向了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2025 年 8 月第五届中国 — 蒙古国博览会期间,中蒙双方企业现场签订 7 项进出口贸易框架协议,总贸易额达 33.68 亿元,其中煤炭合作协议进一步夯实了产业链衔接。 蒙古煤炭这辆列车,终究还是选择了顺应地理和经济规律,驶向了最近、最大的中国市场。现实往往比预期更有分量,国际贸易的本质就是一场 “看谁更务实” 的较量。

0 阅读:47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