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曾经不惧争议的她,如今在谈两岸关系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说“不能急”“要慢慢来”,甚至有些话干脆避而不提,外界感受到的是,她的锐气已经被现实一点点打磨,过去那种敢说敢做的劲头正慢慢消失。 熟悉郑丽文的老选民都清楚,她早年在政坛上绝非含糊之辈。1991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郑丽文直接踏入政坛,最初加入民进党,还坐到了党团副总召集人的位置。 2002年10月,她当着公众的面批评当时的台湾“前卫生署代署长”涂醒哲涉及“舔耳案”,这般毫不顾忌的态度直接惹怒了民进党台北市党部,最终被该党部开除。 那时候的郑丽文,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认定的道理就敢公开讲明,即便要和所在政党撕破脸也绝不退让。 郑丽文被民进党开除后,没有迷失方向,反而对两岸关系做了深刻反思。2005年,经连战等人介绍,郑丽文正式加入国民党,这个选择背后,既有对“台独”危害的清醒认知,更有对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坚定认同。 刚加入国民党的那些年,郑丽文在两岸议题上立场格外鲜明,从不回避“统一”这个核心话题,甚至在不少有争议的场合主动亮明观点,那份敢说敢做的锋芒,让不少支持两岸统一的民众看到了希望。 再看如今的郑丽文,早已没了当年的闯劲。她现在聊起两岸关系,话语间满是谨慎,翻来覆去就那几句“不能急”“要慢慢来”,碰到真正关键的核心问题,干脆绕着走,连提都不愿提。 郑丽文的这种转变,在她当选国民党主席后的一系列表态里看得最清楚。 2025年10月18日,她成为继洪秀柱之后国民党第二位女党魁,11月1日正式就职。按常理,身居高位更应彰显担当,可她提出的“一国两区”主张,表面上打着“主权统一”的幌子,实则处处凸显“维持现状”的意图。 她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主权统一、治权分区”,让台湾保留现行的财政、法律、行政体系,甚至想争取部分外交与军事主导权,这种主张和大陆倡导的“一国两制”有本质区别,核心就是不想让统一进程有实质性推进。 郑丽文当选主席第二天,她回复大陆贺电时,只提“强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台海和平稳定”,对“统一”这一终极目标只字未提。 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她虽然反问“为何倡导‘台独’有自由,倡导统一却没有”,可话锋一转就强调统一要“循序渐进”,反对“激进方式”。 会见美国在台协会代表时,她更是只说“两岸和平对各方有利”,绝口不提两岸统一的必然趋势,生怕得罪外部势力。 郑丽文心里比谁都明白,自己正偏离最初的目标。她当年从民进党离开,就是看不惯“台独”势力的倒行逆施;她加入国民党,就是想借着这个平台推动两岸统一进程。可现在的她,却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把“慢慢来”当作回避问题的借口。 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是在台湾政坛复杂的现实里慢慢妥协出来的结果。 台湾岛内长期受“去中国化”教育侵蚀,“统一”话题在舆论场本来就面临不少阻力,郑丽文既要应对民进党阵营的恶意攻击,又要平衡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的诉求。 2024年国民党选举惨败的教训,像块巨石压在她心头,她清楚党内正陷入“怕丢深蓝基本盘、又想抢中间选民”的两难境地。为了争取中间选民支持,为了在2026年地方选举中扭转颓势,她不得不收敛起锋芒,以“温和”姿态包装自身立场,可这样的选择,偏偏让她离初心越来越远。 郑丽文的后悔,藏在对党内不同声音的妥协之中。国民党内的深蓝势力觉得她不够“统”,多次公开表达不满情绪;浅蓝派系又怕她“太亲中”影响选票,不断给她施压。她的主席民调支持率始终没超过30%,党内地方派系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未得到改观。 为了稳住自身地位,她不得不把“维持现状”当作平衡各方的筹码,可每次在公开场合避重就轻的发言,都让她离当初那个敢说敢做的自己更远一步。 国台办早就明确表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可她只谈“和平交流”,回避“九二共识”和“统一方向”的做法,根本无法获得大陆的实质性回应。 她肯定记得,当年自己鲜明支持统一时,两岸舆论对她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可现在,她的主张被外界看成“只谈和平、不谈基础”的空谈,这般落差,迫使她反思自身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