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继续在黎南部开展行动!根本问题不解决,停火协议如同废纸】黎巴嫩南部的山谷从不安静,但这一次,火光来得比预期更早。以色列国防军22日发表声明,宣布在黎南部的两次行动中打死真主党武装人员,其中一人是卡迈勒·礼萨·卡纳布什,地点在迈法敦;另一次空袭则发生在胡拉,目标是当地的真主党代表。声明语气冷硬,指两人的行动违反停火协议。打击已经落下,指责也随之落下。停火协议才生效不到一年,纸上的承诺很快就被火光划出一道裂缝。以色列的声明末尾那句“将继续在黎南部开展行动”,像一段已经排练好的台词,带着不可撼动的决心。火线前推一步,撤军日期却在不断往后延。这份停火协议是从2024年11月27日开始的。当时各方终于达成一个看似谨慎但宝贵的妥协:以军要按计划在2025年1月26日前逐步撤出黎南。但这个日期在现实里没撑太久,以色列指责黎方没有全面执行协议,于是把撤军期限推到了2月18日。这个新的期限一到,又被另一层理由覆盖:以军宣布为了保护以北部居民,将“无限期”驻扎在黎南五个据点。无限期,是个没有出口的词。停火协议被写进日历,撤军日期被画了线,又被擦掉,再画,再擦,最后索性不写。这种节奏让整个黎以边境像一颗随时会被风吹醒的火种。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军又宣布了这次行动。迈法敦、胡拉的坐标在地图上不大,但在局势里却像两颗尖锐的钉子,提醒所有人停火并不是稳稳当当的和平。真主党的武装人员被击杀,以色列称他们违反停火协议;黎方一直要求以军全面撤出黎被占领土。这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局面,一种双方各自坚持、不断在灰色地带摩擦的状态。黎以之间的停火协议,本该是一段用来让双方都缓一口气的时期。但从现在的局面看,它更像一块薄冰,稍微承受一点重量就开始碎裂。以色列强调安全,强调边境居民的保护,这在它的叙述体系里没有松动;黎巴嫩则要求以军撤出,这是它长期以来的坚定立场。两边的逻辑都很完整,但这份完整性让彼此的距离更大。火炉的声音总比文字来得刺耳。以军空袭的消息传出来,协议的效力便显得单薄。协议写着撤军,战机却飞在黎南的天空。协议写着停火,武装人员却倒在那片土地上。停火像一张被折叠太多次的纸,已经不再平整。但即便如此,双方都还在口头上坚持着停火框架。谁也没有宣布协议失效,谁也没有说要全面开战,这让局面呈现一种既压抑又僵硬的状态。火光时不时出现,但又不至于让整个边境线彻底崩溃。像一根被拉得很紧的弦,既没有断,也没有松。在黎以关系的这段漫长历史中,这样的脆弱状态并不陌生。协议往往是一段难得的喘息,但从不会成为终点。每一次停火都被周围的现实考验,而每一次被考验时都显得摇摇欲坠。迈法敦和胡拉发生的事情,不过是这段历史的又一次重复。以军宣布将继续在黎南行动,这意味着冲突不会因为协议而自动消退。黎方坚持要求以军完全撤出,这意味着对抗也不会因为现实压力而停止。在这两个立场之间,一场无人愿意放下的角力仍在继续。协议在两端之间悬着,像一个必须维持却随时可能崩塌的平衡。黎南的村镇依旧在这张紧绷的地图上,而周围的空气里依旧有熟悉的火药味。以军的行动或许只是未来更多摩擦的预告,也可能只是双方长期博弈里的一个片段。停火协议仍挂在那儿,像一块形同架子的牌匾,写着和平,却无法阻挡硝烟。但哪怕如此,人们还是愿意盯着那份协议,看它是否还能撑起哪怕一点点稳定。停火即使薄,也是暂时的依托;撤军即使拖,也是未来可能的转机。迈法敦和胡拉的火光已经熄灭,但那片土地上的紧张并不会随着一天的过去而消散。边境的风继续吹着,两边的立场继续僵着,而停火协议那行字继续默默挂在那里。这就是黎以边境的现状:不爆,却不稳;不破,却不和。话语、撤军日期、空袭、指责,全混在一块,构成了一幅始终被拉扯、却永远无法撕开的画面。黎南的夜晚依旧静不下来,而停火协议,也依旧像一层薄薄的玻璃罩,罩着一团还在冒着热气的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