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 1 小时!” 俄专家 10 年前提醒,中国东风 - 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 2000 枚,那现在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当时的中国核力量相较于美国,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那时,中国的核反击力量主要依赖东风-31A这一型号的导弹。 东风-31A是一款陆基洲际导弹,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可以在核打击后的首轮进攻中保留部分反击潜力。 然而,问题在于东风-31A的数量非常有限,最多只有20枚左右,而且这些导弹主要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容易成为敌方第一轮打击的目标。 相比之下,美国的核力量要庞大得多。美国在当时的核打击体系中,拥有接近2000枚核导弹。这些导弹包括陆基洲际导弹(如民兵-3)、潜射洲际导弹(如三叉戟-2)以及战略轰炸机等。 美国的民兵-3导弹已经服役多年,技术成熟且数量充足。此外,美国的战略核潜艇游弋于全球各大洋,随时都可以发起打击,核反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大大超过了中国。 在核弹头的总数上,当时中国的核弹头仅为250枚左右,远远落后于美国。虽然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但数量不足,且大部分核设施易被摧毁,难以在核战争中有效反击。 因此,从战略核力量的角度来看,十年前的中国相较于美国,的确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这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核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今,中国的核威慑体系不仅仅依靠东风-31A这一型号的导弹,而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核威慑体系,涵盖了陆基、海基和空基三大平台。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是中国核力量崛起的重要一步。 首先来看陆基核导弹的发展,十年前,中国的东风-31A导弹虽然具备一定的反击能力,但数量和部署方式都存在很大限制。 如今,东风-31A已经升级为东风-31AG,这款导弹不仅具备更强的机动能力,而且能够通过轮式发射方式实现更灵活的部署。 东风-31AG的射程达到了12000公里,可以轻松覆盖美国本土,且采用了北斗导航系统修正的制导系统,使得它的精准度大幅提升。 此外,东风-41导弹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核打击能力。这款导弹射程高达14000公里,能够携带多个分导弹头,打击精度高,机动性强。 东风-61导弹则是中国核打击系统的另一大“王牌”,它的射程可达18000公里,速度达到27马赫,末端的分导弹头精度可控制在50米以内,威力远超美国的民兵-3导弹。 过去十年,中国的海基核力量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核威慑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094A型战略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射程超过12000公里,可以覆盖美国全境。 巨浪-3导弹不仅射程远、威力大,而且采用了分导式弹头和机动变轨技术,使其在敌方的反导系统中几乎无可拦截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巨浪-3导弹搭载的096型核潜艇已经开始服役。 这款潜艇采用无轴泵推技术,噪音极低,几乎与海洋背景噪音融为一体,难以被美军的反潜系统发现和追踪。每艘096型潜艇可以携带24枚巨浪-3导弹,单艘潜艇的威慑能力相当于三艘老款核潜艇。 除了陆基和海基力量,空基核力量同样得到了显著加强。 中国的轰-6N远程战略轰炸机,如今已能携带惊雷-1空射导弹执行核打击任务。 惊雷-1导弹不仅具备超高的速度(15马赫),还配备了智能诱饵技术,突防成功率达95%。此外,轰-20隐身轰炸机的服役,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空基核打击能力,使得中国的核威慑力量更加多元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核防御体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反导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反导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 2024年,中国成功完成了中段反导测试,并且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不断增强。这意味着,哪怕在核打击的初期,部分导弹无法躲避攻击,中国依然能够依托先进的防御技术进行反击。 回顾这十年的发展,尽管美国的核力量依然强大,但其核武器的老化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民兵-3导弹的服役时间已经超过五十年,尽管进行了现代化升级,但速度和效果都有限。 美国的新型“哨兵”导弹部署进展缓慢,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的投入也推迟至2034年。因此,尽管美国的核弹头总数依然占优,但中国的核力量已经在数量和质量上迎头赶上。 截至2024年,美国的核武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优势,拥有大约1770枚实际部署的核弹头,其中包括400枚战备状态的民兵-3导弹和970枚潜射三叉戟-2导弹。尽管美国在数量上处于领先,但中国的600枚核弹头大多是近几年新研制的,性能可靠性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