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用的是最好的武器,为什么就是打不赢中国小米加步枪武器落后的军

运赛过去 2025-11-23 19:53:15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用的是最好的武器,为什么就是打不赢中国小米加步枪武器落后的军队?这是艾森豪维尔,麦克阿瑟,克拉克,李奇微一生研究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不解之谜。 朝鲜战争打到1950年底的时候,美国那边几个大将确实都犯嘀咕了。美军装备那是全世界顶尖的,飞机坦克大炮随便拉,海军空军随便轰,后勤补给吃喝不愁,一个师的火力能顶志愿军好几个军。可结果呢?志愿军靠步枪、手榴弹、炒面加雪,就是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路赶回三八线附近。这事儿让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艾森豪威尔这些人想破脑袋也搞不懂,后来他们的回忆录里翻来覆去都在琢磨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装备碾压,却打不赢? 先说麦克阿瑟,这老头在朝鲜战争头几个月牛气冲天。仁川登陆是他指挥的,一下子把朝鲜人民军拦腰砍断,联合国军一路北上,眼看就要到鸭绿江了。他跟杜鲁门在威克岛见面的时候,还拍着胸脯说中国不会大举出兵,就算出也翻不了天。结果志愿军一入朝,第二次战役直接把他打懵了。东线长津湖,西线清川江,两边同时开打,美军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被打得全线后撤,麦克阿瑟在东京大本营急得跳脚,天天给华盛顿发电报,说这是“全新的战争”,中国兵力远超预期,得轰炸中国本土,还得用国民党部队帮忙。华盛顿不干,他越说越过分,最后直接被杜鲁门炒鱿鱼。回美国国会演讲的时候,他还嘴硬,说自己没输,是政策限制了他。可私底下他一辈子都没想通,为什么美军飞机坦克那么猛,志愿军夜里一冲锋就顶不住。 李奇微是接麦克阿瑟班的第八集团军司令,1950年12月底上任,那时候美军士气低到谷底,部队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一到前线就发现不对劲,志愿军晚上靠近、白天隐蔽、迂回穿插,专打美军弱点。他后来写书里直说,志愿军训练有素,战术灵活,夜战近战特别狠,美军火力再强也发挥不出来。他把部队稳住,改成步步为营、互相靠拢的打法,总算把战线拉回来。他对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挺服气,说这是个“资质很高的敌人”。李奇微干得最稳,但也承认,美军装备优势在山地狭窄路面上根本使不开,志愿军人数多、意志硬,硬是把美军拖住了。 克拉克是最后一位联合国军总司令,1952年接的班,负责停战谈判。他在回忆录里写得最直白:“我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签没有胜利停战协定的司令官,我很难受,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肯定也一样。”他觉得志愿军虽然是拼凑起来的部队,但彭德怀带得太好了,政治军事结合得巧妙,能把一群装备落后的士兵打成有训练、有团结的战斗集体。克拉克谈判桌上硬气不起来,因为战场上志愿军边打边谈,1953年金城战役又把韩国军队揍得够呛,李承晚想撕协议都没撕成。 艾森豪威尔当总统后,接手这摊烂事。他上台前就说要结束战争,上台后威胁要用更大手段,包括核武器暗示,结果志愿军照样打,金城战役照样赢。艾森豪威尔后来也认了,战争拖下去美国吃亏,只能签停战。他一辈子研究军事,也没彻底想明白为什么美军占尽天时地利,却占不了人和。 为什么装备这么落后还能把美军打得撤退?原因就那么几条,老生常谈但实打实。 第一,志愿军人数多,集中兵力打法狠。长津湖第九兵团15万对美军2-3万,西线也是几倍兵力围着打。美军分散部署,志愿军专挑弱点穿插分割,麦克阿瑟自己都说没想到中国出这么多兵。 第二,战术用得活,专打美军弱点。志愿军夜战、近战、迂回包抄玩得溜,美军依赖公路和火力,山地狭窄路一堵就傻眼。志愿军白天猫着不动,晚上摸上来,手榴弹炸弹包往坦克底下塞,美军飞机大炮白天轰得欢,晚上就瞎了。 第三,地形气候帮了大忙。朝鲜北部山多路窄,冬天冷得要命,美军机械化部队动不了,志愿军轻装步兵反而灵活。长津湖那地方,美军自己都说不适合大部队行动。 第四,纪律和意志力碾压。志愿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埋伏几天不动不吭声,冲锋时前排倒了后排踩着尸体上。美军士兵打仗算时间,伤了就后送,志愿军很多战士宁死不退。美军老兵后来回忆,说跟不怕死的部队打仗,太可怕了。 第五,后勤虽然苦,但靠人拉肩扛硬顶住了。美军补给线一拉长就被志愿军切断,志愿军吃不上饭照样打,靠的就是一股狠劲。 这几条加一块,就把美军装备优势抵消了大半。美军将领后来都服了,李奇微说空中力量再强也挡不住志愿军源源不断上来;克拉克说志愿军政治军事结合得太好;史密斯(陆战1师师长)直接说,长津湖是钢铁部队跟钢铁的人在打。 战争最后打成僵局,三八线附近来回拉锯,1953年7月27日停战。战线基本回到战前,志愿军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守住了朝鲜北部,也守住了中国东北大门。美国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好装备,死了几万人,最后啥也没捞着。艾森豪威尔他们研究一辈子,也没研究出个完美答案,因为战争胜负从来不光看武器,还得看人怎么打、为啥打。志愿军那时候就是凭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劲,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0 阅读:149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