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欧元的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是俄罗斯自己。就这么明晃晃地,用你的钱,买炮弹,轰你的家。怎么做到的? 这事儿得从2022年2月俄乌冲突刚爆发说起,欧盟当时动作快得很,立马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差不多2000亿欧元的资产,这些钱里有1300多亿是外汇储备,主要都存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 有意思的是,本金倒是被死死封存着动不了,但钱存在银行里生的利息却没停过,两年多下来,光利息就攒了超40亿欧元,跟滚雪球似的越积越多,到了2024年5月,欧盟干脆直接通过《冻结俄罗斯资产收益使用法案》,把这些躺着赚的利息定向划给乌克兰当援助,绕开了所谓主权财产的争议,等于从法律层面给这波操作开了绿灯。 当时欧盟内部还吵了一架,德国担心踩线国际法,波罗的海三国却催着赶紧落地,最后还是在美国施压下达成了一致。 丹麦作为北约成员国,向来在对乌援助上冲在前头,算上这次的8亿,2022年至今丹麦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已经突破20亿欧元,在欧盟框架下,有个叫欧洲和平设施的机制专门管对乌援助的事儿,这个2021年成立的机制总资金池有500亿欧元,负责协调各个成员国怎么分担成本、分配物资。 这次丹麦出手的8亿欧元,就是走的这个渠道,这背后其实是G7早就达成的共识,毕竟冲突拖到现在,乌克兰那边的人道危机越来越严重,经济萎缩了近30%,国际社会给的援助总额加起来都超过1800亿欧元了,美国一家就占了快一半。 丹麦这次送的援助,全是乌克兰眼下最急需的家伙事儿,清单里既有能打80公里的IRIS-T防空系统,也有适合巷战的CV90步兵战车,还有精准度达米级的“金牛座”巡航导弹配套弹药。 不过最核心的还是掏钱帮乌克兰在利沃夫扩建炮弹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成后每月能产出1.5万发155毫米炮弹,刚好匹配乌军主力火炮的需求,毕竟仗打了这么久,弹药消耗跟流水似的,光靠西方国家输送成品根本不够,得让他们自己能造才顶用,丹麦这步棋算是打到了点子上。 整个资金路径其实明明白白,先从欧洲清算银行那笔俄罗斯资产的利息池里把钱划出来,送到布鲁塞尔由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办公室审核把关,确认每一分钱都用在“防御性武器”上,没问题了再转到丹麦国防采购局的专用账户,最后由丹麦这边向莱茵金属、博福斯等欧洲军工企业采购武器,直接运抵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中转站。 等于每一笔花在武器上的钱,都能清晰追溯到俄罗斯自己被冻结资产产生的收益,这种“闭环操作”让俄罗斯想挑毛病都难。 俄罗斯这边怕是气到牙根痒,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在记者会上怒斥这是“强盗行径”,说欧盟把“国际法当成擦脚布”,可气归气,欧盟这套组合拳打得实在刁钻,名义上没动本金,只用了“无主”的利息,法理上还真让人挑不出大错。 俄罗斯也采取了反制措施,不仅宣布退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谈判,还把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再削减15%,可这些招数对欧盟来说不痛不痒,毕竟现在欧洲天然气储备量还剩78%,足够撑过这个冬天。 乌克兰倒是乐见其成,国防部长乌梅罗夫亲自跑到丹麦出席武器交接仪式,拿着IRIS-T防空系统的模型跟丹麦防长合影,笑得合不拢嘴,对他们来说,不管钱从哪来,能拿到急需的武器和生产线支援,就能在战场上多一分底气,现在乌军正在赫尔松方向发起反攻,这些新到的装备刚好派上用场,有士兵在社交媒体上晒出CV90步兵战车的照片,配文“感谢丹麦朋友的‘俄罗斯牌’礼物”。 这事儿往大了看,其实是西方阵营对俄制裁手段的一种升级,把冻结资产的“边角料”都利用到了极致,以前谁能想到,被冻结的钱还能这么玩出花样,直接变成对抗自己的武器。国际上对此议论纷纷,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私下表示“这开创了危险先例”,中国外交部则强调“应尊重国家主权和财产安全”,印度更是悄悄减少了美元储备比例,生怕哪天自己的钱也被这么折腾。 丹麦这波操作算是把“用你的钱打你”变成了现实,既响应了北约和欧盟的号召,又没让自己掏多少真金白银,还能落个支持盟友的好名声,简直是一石三鸟,可这背后藏着的风险也不小,要是其他国家有样学样,以后国际金融市场就乱套了。 你说这招到底是“制裁创新”还是“明火执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