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布了 11月21日,印度商工部突然宣布对中国聚酯变形纱启动反倾销调查,距其撤销14类化工产品BIS认证仅过去9天,政策反转令人始料未及。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聚酯变形纱听着陌生,其实就是我们运动服、帐篷面料的重要原料。印度这次调查涉及中国每年约3.5亿美元出口额,波及浙江、江苏等地上百家企业。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本月12日,印度刚松绑了14类化工产品的强制性认证,转眼又举起反倾销大棒。 查阅印度商工部文件发现,这次调查申请由印度本土企业Reliance Industries等联合提起。他们声称中国产品倾销幅度高达15%-25%,严重冲击当地产业。但细看数据就发现矛盾点:印度纺织业目前原料缺口约40%,本土产能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这种既要保护本土企业,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纠结态度,在印度近期经贸政策中愈发明显。 回头看看这波操作的时间线。11月12日取消BIS认证时,印度媒体还欢呼“降低制造业成本”,9天后画风突变。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与印度纺织协会近期发布的预警有关——该国聚酯纱线库存周转天数已降至45天,创五年新低。既要平抑物价,又要保护产业,新德里的决策者确实陷入两难。 从历史经验看,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往往持续12-18个月。参考2024年对华玻璃制品案例,最终税率多在8%-12%区间。不过这次涉及面更广,印度纺织业雇佣着超过4500万工人,政治敏感性极高。莫迪政府明年面临大选,保护就业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也在升级。福建某龙头企业透露,他们已启动成本核算说明程序,同时加快在越南的备胎产能建设。这招其实早有先例——当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中国企业就是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破局。如今RCEP协定生效,产业链布局更显灵活。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调查恰逢金砖国家贸易部长会议前夕。印度作为2025年金砖轮值主席国,一边在 multilateral 场合谈合作,一边在双边领域设壁垒,这种矛盾做法引发诸多讨论。巴西学者近期在《亚洲贸易研究》刊文指出,印度近三年对华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但同期自华进口额反增18%,这种“边依赖边抵制”的现象值得深思。 站在全球视野看,这出戏码似曾相识。上世纪80年代日本纺织业崛起时,美国也用过类似套路。历史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从来不是单行线,最终往往会推高本国通胀。印度10月纺织服装零售价同比已上涨4.3%,若真对中国原料加税,当地成衣价格可能再涨8%-10%,这笔账不知消费者是否买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