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与1941年的日军较量,结果怎样?其实,日军不败的神话,是源于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那时日军的飞机,大炮,航母,对国民党军队都是碾压式,具有跨代优势。再加上那时的国军,无论是战术,战略以及单兵素质,都不如日军。自然是屡战屡败,造成日军不败的神话。 日军在抗日战争里头,那股子“不败”劲儿,压根儿不是因为他们兵多将广无敌天下,而是踩着国民党军队的肩膀上去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打响全面侵华战火,日军陆军总兵力也就一百来万,主力师团也就十七八个,可他们装备那叫一个先进。步枪是三八式,射程远精度高,轻重机枪密度是国民党军的两倍以上,重炮数量更是四倍有余。飞机上,天皇的零式战斗机和轰炸机能轻松低空扫荡,海军的航母舰队从海上封锁补给线,炮舰一轮齐射就能把阵地轰成平地。国民党军队呢?主力还是汉阳造、老毛瑟那种老式步枪,机枪稀缺,炮兵基本靠进口的德国货凑合,坦克更是少得可怜。 淞沪会战里,日军标准打法就是飞机舰炮先轰,坦克再冲,步兵跟进捡漏,国民党守军阵地一炸就塌,坦克一压就散,步兵冲上去还得面对日军密集火网,伤亡率高得吓人。战术上,日军搞渗透包围,国民党多是阵地硬扛,战略上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听着高大上,可执行起来就是节节败退,部队士气低落,补给跟不上。单兵素质也差一截,日军从小训刺刀肉搏,国民党新兵蛋子训练时间短,拼起来往往一触即溃。结果呢?从平津到武汉,日军一路推进两千多公里,国民党丢了半壁江山,日军伤亡才几十万,这不败神话就这么立起来了。可这神话是建立在装备碾压和对手拉胯基础上的,换个对手,事儿就不一样了。 现在轮到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了,这支队伍可不是纸糊的。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总兵力上百万,背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百万正规军的后备支撑。官兵平均年龄二十出头,全是从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里杀出来的老兵油子,实战经验那叫丰富。抗战时他们打鬼子,解放战争里歼灭国民党百万精锐,平均每人至少十来场硬仗,熟悉夜战、近战、地形利用这些杀手锏。装备上,虽然起步时是杂牌军,有日式三八枪、美式汤姆逊冲锋枪、中式汉阳造,还混着苏联的PPSh-41,可数量充足,火力密度不输人。 入朝初期,38军一个师就有五千多支步枪、四千多自动武器、几百挺机枪、几十门炮,迫击炮、山炮野炮齐全,后期苏联援助的T-34坦克、米格-15战机、122毫米榴弹炮源源不断补上,美式装备也通过缴获融入。相比1941年的日军,那会儿日本陆军总兵力两百多万,师团五十一二个,装备虽精——九二式步兵炮、九五式轻坦克、九七式中型坦克——可数量有限,一个师团两万人,坦克才几十辆,飞机几百架,主要撒在中国和东南亚战场。志愿军不光兵多,还机动灵活,补给线短,地利上朝鲜山地多,正好发挥步兵优势。日军那时候正忙着南下太平洋,兵力分散,油料弹药捉襟见肘,志愿军则有全国动员,钢产量和工业基础远超日本四十年代。 要说谁赢,得看硬实力对比和历史逻辑。1941年日军在太平洋开打时,看似势头猛,偷袭珍珠港干掉美太平洋舰队八艘战列舰,可那只是战术小胜,战略上他们犯了大忌。资源有限,日本本土石油全靠进口,钢铁产量一年才几百万吨,美军工业机器一转,1942年就造出两万多架飞机、几万辆坦克,日军顶多一千多架,补给线拉长后,岛链上一断就瘫。美军赢的关键不是人海,而是后勤和火力:蛙跳战术绕过外围岛屿,直捣心脏,中途岛海战情报破译让日军四艘航母全沉,瓜岛战役美军用海军切断日补给,日军饿肚子打到最后。菲律宾海战、莱特湾海战,日军舰队基本报销,硫磺岛、冲绳岛上,美军B-29轰炸机天天炸本土,原子弹一扔,日本投降。 整个太平洋战争,日军陆军伤亡上百万,美军才几十万,靠的就是装备迭代快、情报准、兵力投送稳。志愿军抗美援朝呢?更牛。1950年美军入朝,联合国军总兵力上百万,坦克飞机航母全上,可志愿军五次战役就把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歼敌十八万多。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王牌部队冻成冰棍,丢盔弃甲;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一个连守山头,美军轮番轰炸投弹上百万发,还得撤。美军统帅李奇微都承认,没空军海军,光陆军打不过。 志愿军装备虽起步落后,可后期炮兵一轮齐射吨位炮弹,坦克集群反冲锋,空军米格走廊护航,硬是把美军逼到谈判桌。整个战争,美军阵亡三万多,志愿军伤亡几十万,但战略上志愿军守住了半壁江山,保了家门口平安。这链条一扣,美军打趴日军,志愿军顶住美军,搁1941日军碰上志愿军,那不是找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