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仅距满分差一分,她的作文更

古史 2025-11-20 18:52:26

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仅距满分差一分,她的作文更是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的她怎么样了?   1977年的冬天,北京密云县的山上,20岁的刘学红攥着一把冻硬的锄头,手掌上的裂口渗着血丝,裤脚沾满的泥块冻成了硬块。   她是高岭公社四大队林业队的知青,已经在这里种了一年树,刨树坑、施肥料、管果园,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挣的工分却总比旁人少,谁让她体力弱,干农活不如壮实的小伙子利索。   这个在田埂上埋头干活的姑娘,怀里总带着半本翻烂的旧书,歇晌时别人躺着晒太阳,她就躲到柴火垛后面,用石头压住被风吹得哗啦响的书页,连蚂蚁爬过纸页都没察觉。   那时候想上大学,得靠领导推荐,1976年底,队里来了个北大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刘学红眼巴巴盼着,她打小就爱读书,父亲是铁道兵,全家跟着铁路迁徙时她一年换一所学校,成绩从没落下。   可最后名额给了会计家的女儿,理由是“会来事”。   那天她回城特意绕到北大校门口,望着虎纹石墙攥紧了拳头,连下车的勇气都没有,转身又带着遗憾回到了知青点。   乡邻们见她总捧着书,都劝她别瞎想,女孩子家好好干活,找个好人家嫁了才是正途。   她嘴上没吭声,夜里躺在冰窖似的知青屋,把旧书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的火苗没灭,只是被现实压得低低的。   1977年10月21日,公社的大喇叭突然响了,喊着“恢复高考了”。   刘学红手里的锄头“哐当”掉在地上,和另外11个知青疯了似的跑向公社报名,凑齐5毛钱报名费。   离12月10日考试只剩五十天,复习资料成了大难题,她原本理科拔尖,可十年没摸书本,好多公式都忘了,咬咬牙改考文科,至少写字还能有谱。   听说邻村有人藏着以前的试卷,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步行十几里山路去借,不能带走就蹲在人家屋檐下抄,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哈口气搓搓再接着写。   夜里点着煤油灯刷题,油灯熏得眼睛发红,她就用凉水洗把脸,直到把抄来的卷子翻得卷了边。   考前一个月,她跟单位请了假,母亲干脆把她反锁在屋里,连亲友来访都不让开门,她就着窗台上的光,把历史年表、古诗文言背得滚瓜烂熟。   考试那天,气温骤降到零下,刘学红踩着结冰的山路赶往高岭中学考场,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笔。   直到看见语文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的心突然定了。   插队时开山造田的汗水、看着荒山变果园的期许、被现实打磨却没熄灭的理想,一股脑涌到笔尖,1700多字一气呵成。   她没喊苦叫累,只写“劳动的汗水冲洗了头脑中的泥沙”,写“要把山河打扮得更加美丽”,字里行间全是掏心窝子的话。   考完试去看高中老师,阅卷的老师笑着拍她肩膀:“你这作文本该满分,可文无第一,就扣了1分。”   谁能想到,这篇99分的作文,后来竟登上了《人民日报》,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了出来。   同村知青在街上拦住她,喊着“学红你上报纸了”,她跑到报摊一看,自己的名字真的印在上面,旁边还配着编者按,说这篇文章代表了整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   更让她激动的是,两个月后,红色封皮烫着金字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知青点,她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录取,成了恢复高考后首届北京市文科女状元。   走进北大校园那天,她穿着打补丁的棉袄,看着图书馆里满满的书,暗下决心要把失去的时间全补回来。   大学四年,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宿舍,毕业作品写的是知青返城现状,字里行间还带着田埂上的泥土味,被教授夸“有温度、有筋骨”。   毕业后,刘学红进了《中国青年报》,从一线记者做起,跑基层、写民生,住过老乡家的土炕,吃过玉米糊糊,把老百姓的难处写进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40多岁的她又牵头创办中青在线,成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探路人。   后来,她从记者做到中青在线总经理,成了新闻行业的老兵。   高考停摆的十年里,多少人放下了书本,她却在柴火垛后、煤油灯下偷偷坚持;恢复高考的机会来了,多少人犹豫观望,她却拼尽全力冲刺。   1977年的高考,本身就是国家拨乱反正的一步大棋,570万考生挤上独木桥,录取率不到5%,只有像刘学红这样“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接住命运抛来的橄榄枝。   而她后来能在新闻行业站稳脚跟,从状元变成传媒领军人,靠的也不是光环,是“不会就学”的韧劲,是始终扎根现实的踏实。   时代或许有阴有晴,但知识的火种永远不会灭;机会或许会迟到,但奋斗的人永远等得起。   1977年的冰天雪地里,刘学红用笔墨改写了命运;今天的我们,或许不用再蹲在屋檐下抄题,不用再顶着寒风赶考,但那份“不放弃、肯实干”的精神,从来没过时。   知识从不会辜负等待,奋斗也从来不怕迟到。   ‌【评论区聊聊】高考恢复之前那几年,你在做什么呢? (信源:高考恢复后北京市第一位文科状元刘学红——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1 阅读:18087

评论列表

王祥龙

王祥龙

70
2025-11-21 18:51

成功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目标属于心中不放弃的人。

行者

行者

41
2025-11-21 12:15

[赞][赞][赞]

刘士德

刘士德

37
2025-11-21 15:55

“语文仅距滿分差一分”。“语文距滿分仅差一分”。古史你比较比较! 你若是老外,有情可原。

_ 缄默の飞猫 回复 11-22 17:51
对头,就仅差这一分了。这是本文作者评语写真

用户12xxx45

用户12xxx45

31
2025-11-21 17:49

梅花香自苦寒来!

听歌识曲

听歌识曲

29
2025-11-21 17:41

知识改变命运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27
2025-11-21 21:33

我爸是广西大学六六届大学生,听说恢复高考,立刻返乡找到两个堂弟备好学习资料让他们参加高考,其中一位是拖拉机手当时比较好的工作,不太想考,被我爸严今要去参加。后面两个人同时都考上了,被传为美谈,当年唱山歌都有问句“哪家出了三个大学生呀”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14
2025-11-21 21:56

99分的作文?记得1977年北京卷语文也考了文学知识,100分不光是作文。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11
2025-11-22 08:41

在个区研究室可惜人才了!

武寒旭

武寒旭

10
2025-11-21 18:25

他们那代人,好事差不多都捞着了。

武寒旭 回复 我和我 11-22 20:32
那时候学习的人不多,而且赚钱也不需要学习。开个食杂店月入300-500,上班赚30-50。随便一天学8小时上个大专,混些年就可能小厂长书记,小厂的中层都是差的。他们把好地方都占了,70后基本正科天花板。

我和我 回复 11-22 17:44
那时候录取率很低

新社

新社

6
2025-11-22 16:46

我想问一下小编,锄头能冻硬吗?😂

joker

joker

6
2025-11-21 20:18

我去,这个准考证多少年没变过啊

zyr17

zyr17

6
2025-11-22 15:22

2025年高考女状元占比54.88%,较2000年的40%显著上升,已连续多年超过男生比例。河南2025年理科状元代易瓒(女)以724分(数学满分)夺冠,打破“女生理科弱”的刻板印象。

碣石鲁

碣石鲁

4
2025-11-21 16:56

“不会就学”是这位优秀的新闻传媒工作者的持续学习能力和积极向上人生的注脚。

许可

许可

2
2025-11-21 21:09

什么狗屁文章

用户10xxx82

用户10xxx82

2
2025-11-23 00:36

狗屁 十年没摸书 又是柴禾堆里

云彩

云彩

2
2025-11-22 14:23

跟我家亲戚非常相似

用户14xxx00

用户14xxx00

2
2025-11-22 22:37

劳动的功劳啊!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2
2025-11-22 19:46

作文好像没有满分的

满满齐齐

满满齐齐

1
2025-11-23 04:51

Ai就不要来煽情写小作文了,漏洞太多。

用户18xxx17

用户18xxx17

1
2025-11-22 13:33

90年代互联网,

用户10xxx28

用户10xxx28

2025-11-23 04:53

我们都是赶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可惜的是现在的文凭不值钱了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