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批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时,新华社突然发了一组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的

失眠者 2025-11-20 14:04:52

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批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时,新华社突然发了一组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的图片,这是什么意思?实在令人难以费解! 当网络上的怒火几乎要烧穿屏幕,当“高市早苗”这个名字成为无数人唾骂的焦点时,一个极其诡异的场景出现了。 作为国家通讯社,作为舆论场上最权威的“定音锤”,新华社没有发出一篇措辞严厉的檄文,没有配上一张高市早苗在靖国神社前鞠躬的照片,而是悄无声息地,像一位不问世事的诗人,发布了一组来自东京代代木公园的秋景。 金黄的银杏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子;穿着和服的老人悠闲地坐在长椅上,享受着午后的暖阳;几个孩子笑着、闹着,在铺满落叶的草地上追逐打闹,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宁静与祥和。 这组照片,就像一盆冷水,猛地浇在了那片熊熊燃烧的舆论火焰上,让所有习惯了“对线”节奏的人都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几层意思,而且一层比一层更深,远比简单的“骂”或“不骂”要复杂得多。 首先,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切割术”。你看,全国人民在骂谁?骂的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骂的是她所代表的右翼政治势力,是她那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论和行为。 这是一种针对具体政客和具体政治行为的精准打击。而新华社的这组照片展示的是什么?是日本,是东京,但更是那个由普通民众、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构成的“日本社会”。 它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告诉所有人,甚至告诉日本民众:我们的反对,是有明确边界的。我们反对的是你们那个不负责任的政客和错误的政治路线,但我们与你们国家的风景无关,与你们国家向往和平的普通人民无关。 这一下,就把“政客”和“人民”给清晰地分开了,避免了把怒火无差别地引向整个国家和民族。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清醒,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克制。 其次,这体现了一种“战略定力”。网络上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容易被点燃和放大的。但一个成熟的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绝不能完全被网络情绪牵着鼻子走。 如果官方媒体也跟着一起高声叫骂,那只会让事态螺旋式升级,把本可以管控的分歧推向失控的边缘。新华社的这组照片,就像是在喧嚣的战场上,一位将军突然下令全军静默,只听风声。 它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看到了你们的愤怒,但我们作为国家机器,是冷静的,是理性的,我们有自己的节奏和打法。我们不会被一时的情绪冲昏头脑,更不会掉入对方可能设下的、激化矛盾的陷阱。这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声嘶力竭的谴责更强大的力量。 再者,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叙事构建。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新华社发的是一张张日本军机、军舰的照片,那会是什么效果?那是在强化一种“对抗”的叙事,是在告诉世界:看,我们和日本水火不容。但现在,它发的是公园、是银杏、是老人和孩子。 它在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叙事?它在说,我们追求的是和平美好的生活,我们欣赏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这样一个和平的日本,而不是一个被军国主义幽灵缠绕的日本。 这组照片,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定义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它把高市早苗的政治行为,与代代木公园所代表的和平生活景象,放在了一个天平的两端,让所有人自己去评判。这种不直接下结论,却引导你得出结论的方式,远比直接的批判更有穿透力。 最后,这或许也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这组照片不仅给中国人看,也同样会给日本人看到。当日本媒体和民众看到这组照片时,他们会怎么想?他们可能会惊讶,在中国国内如此强烈的反高市早苗声浪中,中国官方媒体展现的却是如此柔和的一面。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他们心中“中国就是盲目反日”的刻板印象。它像是在说,我们之间的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历史问题,但我们之间并非没有共同的审美,没有对和平生活的共同向往。 这为未来两国之间可能的沟通和接触,留下了一丝微妙的、人性化的空间。它不是在求和,而是在展示一种姿态:我们是讲道理的,我们也是有温度的。 所以,新华社的这组照片,绝非什么“不务正业”或者“跑题”,它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舆论操作。它像一位太极高手,面对来势汹汹的攻击,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用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柔劲,化解了部分戾气,重新定义了战场,并牢牢地掌握了叙事的主动权。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舆论战,有时候并不是比谁的声音更大,而是比谁能更冷静、更精准、更深刻地影响人心。在这场看似简单的图片发布背后,藏着的是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国家沟通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有时候恰恰体现在懂得何时按下静音键,何时展示一抹温柔上。

0 阅读:30
失眠者

失眠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