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的工作人员为詹天佑迁坟,当那口上好的金丝楠木棺被开启时,在场人

迎梅看养护 2025-11-20 11:47:10

1982年,铁道部的工作人员为詹天佑迁坟,当那口上好的金丝楠木棺被开启时,在场人员无不惊呆,一滩墨汁般的黑色液体从中涌出,还伴随着一阵怪味。 围着棺木的技术人员一时间没人说话。有人以为是棺材腐烂,但老工程师蹲下去,用树枝拨了拨黑水,嘴里念叨:“这木头是金丝楠,六十多年都没裂,水不会是木头烂出来的。” 棺边站着詹天佑的孙辈,表情复杂,说祖父生前不讲排场,葬时穿的是布衣,没放什么陪葬品。没人想到,打开的不是棺,而是另一个时代的封印。 回想1903年,詹天佑带着勘测队进了湖南山地,正值粤汉铁路自测。他不靠外国人,不用洋专家,靠着尺子、经纬仪和脚丈量出来两千多里的线路图。那段时间,他在山林里摔断过脚,照样拄拐赶工。 他说:“不做完图纸,我这命就不值钱。”粤汉铁路的勘测后来成为中国工程师首次独立完成的大型铁路测绘,内阁也因此给了他铁路主办的职衔。 1899年,詹天佑被派到滇越铁路做监工,那是法国人主导的项目,中国只是挂名参与。詹天佑一去云南就是两年,整日在山沟巡查,法国技师不敢下到施工面,他偏要去看土层、查桥基。 他监督法国人不许偷工,连账本都自己记。他知道,只要自己守住这点阵地,就能让中国技术人多一分话语权。 1912年他被任命为全国铁路总办,那年他51岁。第一次,全国铁路计划归中国人自己统管。他推行施工标准,建立工程预算审查制度,还把多年经验整理成教材。 他提倡本土工程师设计、自主验收,一再说:“要让中国人站在自己的桥上走自己的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把人字形线修进八达岭,用气压沉箱法跨越滦河,不但提前两年通车,还省了白银二十多万两。 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他去世时身边只有手稿、勘测图和一枚翡翠帽花。他葬在万泉庄,离旧铁路局不远,棺材是他生前指定的楠木。 过了60年,那片地方早成居民区,铁道部请家属同意后才迁葬到青龙桥车站,那是他亲手设计的“人字形”线路的终点。 那口浸泡着黑水的棺,没人再怀疑是异象了。专家说,那是早年定制的防腐药液,加上楠木本身防腐,两者合力让遗体保存了60多年。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不是为了豪华,而是为了让人们记得,曾经有人在风雨中一步步把路铺出来。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迎梅看养护

迎梅看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