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行业“反内卷”迎来政策“强风口”

新浪财经 2025-11-20 01:03:03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动力电池方面为有色金属中的镍、锂、稀土等金属带来了强劲的提升空间。图为在安徽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人们参观几款新能源汽车。新华社

本报记者|刘宝亮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铝、铜、铅、锌、钨、锑、钼、稀土等关键有色金属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也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行业“内卷式”竞争愈发严重,一些冶炼行业的加工费甚至跌破成本线,产能扩张陷入“越亏越产”的怪圈;二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推进,作为高耗能行业代表的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节能降碳压力。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有色金属行业如何实现“反内卷、稳增长”?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将走上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行业总体运行平稳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体运行平稳,工业增加值、10种有色金属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利润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多个核心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预计全年产量、营收、利润等多个指标将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7.8%,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增幅比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出3.7个百分点。

从价格来看,铜、铝等传统工业金属及贵金属价格走强,新能源金属整体趋弱。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国内现货市场中,铜均价为78285元/吨,同比上涨4.8%;铝均价为20446元/吨,同比上涨3.7%。受避险需求影响,国内黄金均价为745.4元/克,同比上涨41%。

在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980.1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利润总额3451.5亿元,同比增长18.7%。

对于行业运行特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学森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一是稀有金属管控政策战略意义突出。该政策有力维护了国家资源安全,防范战略资源流向威胁国家安全的相关领域,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资源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二是关键矿产资源保障体系持续夯实。针对资源保障不足的行业瓶颈,广大有色金属企业积极应对,着力加强国内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投入力度,深化与陆路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力争构建“国内为主、海外补充”的资源保障体系。三是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通过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行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政企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幅约6%,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将达8000万吨;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效益目标上,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有望接近10万亿元,利润总额将达4500亿元左右,均有望创造历史新高,能够圆满完成“十四五”行业发展目标。

潜藏的危机仍应警惕

“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发展并非全线向好,潜藏的危机仍应警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林如海表示,行业发展需要正视四大深层次挑战。

一是资源保供压力突出,铜、锂等多数战略矿种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资源安全保障任务艰巨;二是行业“内卷”风险蔓延,无序竞争从传统领域向新能源、高端材料领域扩散,制约行业整体效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投入有限,关键技术突破缓慢,高端产品稳定供给与创新应用存在明显短板;四是贸易环境日趋复杂,针对我国有色金属产品的贸易摩擦频次增加,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新型贸易限制层出不穷。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加工费低迷,“内卷”十分严重。就拿铜冶炼行业来说,铜精矿加工费的暴跌成为最直观的信号。2025年全球铜精矿长单加工费降至21.25美元/吨的历史低位,现货加工费更是在一季度跌至-44.73美元/吨(负值意味着冶炼厂倒贴成本加工),远低于国内冶炼厂30美元/吨的盈亏平衡点。即便盈利惨淡,国内精炼铜产能仍在加速增长,2025年1~9月产量同比增长10%至1112.5万吨,全年产能预计达16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近50%。部分企业为维持现金流,靠低价抢单、过度依赖副产品收益“硬撑”,加剧恶性竞争。

对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段绍甫表示,当前有色金属行业确实面临加工费低迷、竞争加剧的挑战,“反内卷”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当前,除电解铝和部分有色金属矿山开发外,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多个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式’竞争,金属提取环节尤为明显。”段绍甫指出,行业“内卷”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侵蚀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导致创新投入不足,造成大量投资浪费。同时,“内卷”削弱了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的话语权,使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收窄,影响可持续发展。

其实,在“反内卷”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今年工信部等多部门先后联合印发铜、氧化铝、黄金等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旨在优化产业结构,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出台《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有关政策落实事项的通知》,规范地方招商行为,促进公平竞争。这些政策已初见成效,截至9月,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23%下降到目前的0.4%,表明行业过热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建议设立产能“天花板”

关于“反内卷”的实施路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建议分类施策:一是借鉴电解铝经验,对铜、铅、锌等大宗金属考虑设立产能“天花板”,严控新增产能;二是对战略金属通过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三是在保持深加工产业充分竞争的同时,引导企业向个性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避免同质化竞争。

电解铝在工业生产中是名副其实的耗电大户。据统计,每生产1吨电解铝大约需要消耗1.3万~1.5万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4~5年的用电量。自2017年起,国家通过设定约4500万吨的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倒逼行业内部进行结构性优化,产能从能源成本高的地区向拥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地区转移。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电解铝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今年,行业通过积极推动电解铝企业实施大规模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目前电解铝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已达30%,有色金属行业提前完成指标要求。

与此同时,按照《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5%以上。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全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进一步提高,2024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已达25%,提前完成指标要求。

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份,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铜、铝、锂等国内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提出在保护经营者自主定价权的前提下,采取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加强价格监管、规范招标投标行为等措施,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在“双碳”目标与“反内卷”政策共同指引下,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绿色转型与结构优化将加速推进。“随着全球绿色转型及人工智能发展,以及国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日益广阔。”陈学森说。

0 阅读: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