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 IfM 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撰写了一个关于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报告,他们应该是看到了趋势,大概4年后中国制造成为了全球第一。报告主要观点如下:过去二十年,中国制造业的重心正在悄然移动。从“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到对高端制造与上游关键环节的持续渗透,这一过程既是企业主动升级的结果,也是区域产业生态演进的产物。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增长远超一般认知——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已从 1995 年的 16% 升至 2006 年的 60%。以广东、江苏和环渤海为轴心的产业集群体系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结构。珠三角生产全球 70% 玩具、90% 手表、2/3 微波炉;长三角生产国内 60% 集成电路。这些区域已形成“零部件两小时圈”,加速本地制造商从代工向设计、品牌方向扩张。但产业上移并非均衡。报告指出,中国在 R&D 和原创设计(Primary Innovation)仍明显薄弱,多数企业仍以“二次创新”为主。政府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半导体、医药等领域加强政策推动,并试图以“国产化激励机制”带动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是,白电、TFT-LCD 等成熟行业中,多家中国制造商正以极快速度重塑自己的价值链位置。例如海尔在印尼、美国、意大利布局制造网络;BOE 建成 4.5–5 代线并吸收韩国 Hydis 技术;HYT 等企业则从区域经销商迅速向研发与自有品牌跃迁。这种“从分销商 → 代工 → 设计 → 自主品牌”的模式在多个行业反复出现。然而,价格竞争激烈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在挤压传统 OEM 的利润空间。报告指出,许多代工企业面临 “个位数利润率”,原材料成本上涨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部分企业进入“低利润陷阱”,促使它们寻求品牌化、服务化或生产自动化。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下一阶段将由四股力量推动:1)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加速;2)区域集群的继续深化;3)国企在战略行业的扩张;4)技术来源的多元化和全球合作。这一趋势或将重塑亚洲制造业版图,并引发全球供应链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利润全球第一!全年暴赚8000亿,反超沙特阿美,相当于6个阿里 一天净赚
【59评论】【1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