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游泳后不慎患上重感冒,随行西医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毛主席的病情逐渐严重,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介绍了一位老中医,但那位中医却说:必须要答应自己三个条件,否则不会开药方! 主要信源:(昆仑策——1957年,主席感冒,求助老中医,却告:须答应三条件,否则难从命) 1957年夏天,青岛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轻轻吹拂着这座海滨城市。 毛主席正在这里主持一个重要会议,连日操劳让他显得有些疲惫。 会议间隙,他像往常一样到海中游泳放松,没想到这次游泳后却患上了重感冒。 起初,主席觉得这只是小毛病,吃了些西药,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转。 但几天过去,病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重。 随行的保健医生们都很着急,用了各种西药都不见效果。 主席的咳嗽声在安静的院落里格外清晰,工作人员都暗暗担心。 当时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前去探望。 看到主席脸色不好,舒同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起当地有位老中医刘惠民,医术很高明,就向主席推荐了这位大夫。 舒同详细介绍了刘惠民的情况,说他曾经治好过很多疑难杂症,在当地很有名气。 舒同亲自去找刘惠民说明情况。 这位老中医已经年过花甲,听说要给主席看病,他既感到荣幸又有些担心。 思考再三,他慎重地提出三个要求: 需要舒同夫人一起抓药、煎药,并且要亲眼看着主席服下药汤。 这些要求听起来有些特别,但其实体现了老中医的良苦用心。 他担心自己年纪大了,抓药时可能出错; 也怕煎药过程中有什么闪失。 最重要的是,他要确保药能安全送到主席手中。 舒同很理解老中医的顾虑,当即表示同意。 回到家后,他和夫人详细说明了情况,夫人也很乐意帮忙。 第二天一早,舒同夫人就跟着刘惠民去抓药。 药房里,刘惠民仔细称量每一味药材,不时拿起药材在灯下仔细观察,闻一闻气味。 抓到酸枣仁时,他特别嘱咐: "这味药要炒过才能发挥安神的作用。" 煎药时,刘惠民一直在旁边指导。 他告诉舒同夫人: "煎药的火候很重要,刚开始要用武火煮沸,然后转文火慢炖。" 药罐里的水咕嘟咕嘟地沸腾着,草药的清香渐渐弥漫在整个房间。刘惠民不时掀开盖子查看药色,用筷子轻轻搅动。 药煎好后,刘惠民亲自端着药碗来到主席房间。 他先尝了一小口试温,然后才恭敬地递给主席。 令人惊喜的是,服药后不久,主席就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 不仅感冒症状减轻了,连日的失眠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第二天,主席的精神明显好转,他特意让工作人员向刘惠民表示感谢。 这件事让主席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实早在延安时期,主席就接触过中医。 那时他患有关节炎,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来还是一位老中医用中药治好了他的病。 那些草药都是当地采摘的,价格便宜但效果很好。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一直关心中医药发展。 当时社会上对中医有不少争议,有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 但主席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好好传承和发展。 他经常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调理,这些理念很有价值。 这次亲身经历让主席更坚定了支持中医药的决心。 后来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让两种医学取长补短。 卫生部还专门成立了中医司,各地也陆续建立了中医院校和研究机构。 如今,中医药不仅在中国得到传承发展,也逐步走向世界。 很多外国人都开始接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在欧洲一些国家,中医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将针灸纳入医保范围。 这一切,都与当年主席的支持和倡导分不开。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对待传统医学需要科学、客观的态度。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发扬。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正如主席所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