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研究报告结论:让G7效仿中国通过向高收入国家融资获取关键技术

国际关系教授聊观点 2025-11-18 21:17:33

美国大学研究报告结论:让G7效仿中国通过向高收入国家融资获取关键技术 美国研究机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正逐步减少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低收入国家的贷款,转而增加对高收入国家的融资以获取关键技术,战略出现重大调整。 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威廉玛丽大学AidData研究所18日发布历时三年分析的报告,涵盖中国对外3万多笔总额达2.2万亿美元的融资与援助项目。 报告指出,中国正将融资重点从“一带一路”低收入国家转向高收入国家,以获取关键技术为目标。相关资金集中流向关键基础设施、稀土等重要矿产以及半导体企业收购等领域。 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公共部门融资的最大接收国。 据报道,中国正逐步减少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低收入国家的贷款,同时扩大对高收入国家的融资以获取关键技术。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关键基础设施、稀土等重要矿产及半导体相关企业收购领域。 数据显示,中国公共部门提供的跨国融资中,美国获得的资金额最高。中国通过近2500个项目向全美各州投放超2000亿美元资金,助力中企从美国企业获取关键技术。 在海外企业收购方面,中方利用空壳公司及国际银团贷款规避投资目标国的监管限制,甚至在安全敏感领域持续扩张。此类融资占比已从2015年的46%飙升至2023年的88%。 研究机构指出,在中国转变技术获取融资策略的背景下,七国集团亟需重新审视国际援助和融资体系的运作模式。 研究所所长帕克斯表示:“七国集团开始效仿中国并展开竞争” 在发布报告之际,撰写该报告的援助数据研究所(AidData)所长布拉德•帕克斯接受了NHK采访。 帕克斯所长在采访中指出,中国为实现半导体、机器人工程、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自给自足",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十年规划并开展国家层面的战略推进。他指出,在中企海外收购案例中,国家通过承担大部分成本来降低风险,“可以说在国家'无形之手'的引导下,中国企业得以轻易获取发达国家的尖端技术资产”。 报告分析称,通过利用空壳公司和国际银团贷款等手段,中企收购案获得发达国家监管机构批准的概率已升至80%,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帕克斯强调:“在监管严格的领域采取规避审查的策略是其成功关键",并认为"发达国家在遏制中国涉足安全敏感领域方面正遭遇困境”。 针对这一态势,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正加大对海外关键基础设施和战略矿产的投资力度。帕克斯指出:“这是五年前未曾出现的动向。七国集团不再执着于制定与中国相异的战略,转而开始着力效仿中国并在同一赛道展开竞争。” 报告显示中国海外贷款确实在向高收入国家倾斜,美国成为最大接收国。这些信息来自权威媒体Reuters,时效性很好。 AidData长期关注中国海外融资且其研究常被美西方用作对华战略工具。这说明需要考虑其研究可能存在的立场倾向。 报告数据本身可能准确,但结论的解读和叙事角度可能受到机构背景和研究目的的影响。报告追踪了2000-2023年间中国对200个国家的贷款和赠款,总额达2.2万亿美元。 威廉玛丽学院的AidData实验室长期专注于分析中国海外融资,其研究常被美西方用作对华战略的政策工具,结论可能带有预设倾向。中国对低收入国家的贷款份额从2000年的88%降至2023年的12%;同期对中高收入国家的贷款份额从24%升至76%。 这一变化也部分反映了中国国内经济的战略调整,即正在从依赖信贷的模式转向发展直接融资(如债券和股权)。 “一带一路”倡议 报告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贷款在减少。 “一带一路”的合作本身也在深化和转型,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例如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等更“软性”的合作。 该报告更多地聚焦于传统的、易量化的贷款数据,而较难全面捕捉“一带一路”合作形式的演变,例如在普惠金融、技术合作、能力建设等“软性”领域的投入。这些领域的价值同样重要,但难以完全用金额来衡量。 中国海外贷款结构的转变,与其国内正在推进的“告别大信贷时代”的金融结构性改革相呼应。理解中国正努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自身金融结构的大背景,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其海外投资策略变化的内部动因。 即便对低收入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贷款减少,并不意味着合作的终止。相反,合作可能正向更可持续和包容的方向发展。例如,数字普惠金融被证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减贫有显著促进作用,这可能是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 所以报告的关键结论说“七国集团……效仿中国并在同一赛道展开竞争”,其研究的醉翁之意,就是提醒七国集团,要使中国今后在关键技术的获得上变得更加困难才是目的之所在。

0 阅读:3
国际关系教授聊观点

国际关系教授聊观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