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北京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为首都的“十五五”时期描绘了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细细回想这些年北京的变化,它就像一位深思熟虑的前行者,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更新着自己的模样。为了拥有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北京改造了数千家一般制造企业与区域性批发市场,让中心城区的功能更聚焦,空间也更疏朗。像昔日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如今已转型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成为城市功能重塑的一个生动缩影。而门头沟的转型,则更像一场静水深流的数字魔术。这座昔日的“京西煤城”,在矿井熄灭后,孕育出了AI产业新高地“京西智谷”。如今,这里已建成700P国产自主算力集群,成为北京“一廊四极”算力布局中的“京西一极”,为初创企业提供着像“接自来水”一样便捷、低成本的算力服务。在这里,AI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气象局的虚拟主播“灵西”,能精准分析气象数据;政务数字人“门小政”,能够即刻响应25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这一切都源于京西智谷搭建的“算力+模型+场景”生态,让技术真正赋能于百业。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中关村的上万家企业分支机构已落子津冀,“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合作模式愈发紧密。在一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领域,北京也在默默积蓄力量。从打破国外垄断的液晶材料,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再到每年为超百万台车辆提供保障的车规级芯片,首都的科技攻坚正在多个前沿阵地取得扎实进展。我们身边的数字生活同样日新月异。能完成工业巡检的“天工”机器人、掌握了无轴承旋翼等核心技术并出口海外的低空经济产品,这些曾经的未来科技,如今已在北京落地生根,融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蓝图。发展从来不是独奏曲。北京与天津、河北携手,累计投资额巨大,共同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落地。无论是安顿了上万北京商户的沧州明珠商贸城,还是吸引了大量北京配套企业入驻的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京津研发、周边转化”的协同发展格局正在日益巩固。从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到微观的一座老矿区在AI算力中重生,北京正将“十五五”的规划蓝图,细化为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扎实脚步。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