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一项极具杀伤力的新规被敲定:自2

史鉴奇谈 2025-11-18 14:11:48

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一项极具杀伤力的新规被敲定:自2026年起,所有进入欧盟的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不再享有免税待遇。   这招直戳中国跨境电商的命门,毕竟欧盟海关总署2024年的年报白纸黑字写着:涌进欧盟的46亿件免税包裹里,91%都来自中国。   这政策可不是临时起意。2024年,欧盟海关都快被低价小包裹淹没了——每天1200万件,一年算下来46亿件,比2020年翻了三倍。   衣服、耳机、玩具、装饰品,这些单价可能就几欧元的商品,通过电商平台打包直邮,利用免税政策的空子,像潮水一样涌进欧盟市场。   德国纺织协会曾做过对比:中国产的T恤到岸价2.8欧元,德国本地工厂成本要7.5欧元,免税一开,差距直接拉到底,本地商家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欧盟内部早就炸锅了。本土零售商天天抱怨“不公平竞争”,德国财长公开骂“中国垃圾泛滥”,意大利时尚协会施压说“低价商品冲击市场”,连电商平台Zalando都跟着起哄。   更头疼的是,这些包裹里藏着不少猫腻——65%存在低报价行为,导致欧盟每年税收损失约50亿欧元。2025年初,欧洲街头的小商户已经撑不住了,有些店主直接关门转行送外卖,原因就一句话:“生意全被平台上的中国货抢光了。”   欧盟这次动手,明面上是“打击逃税”,背地里全是算计。新规不仅取消免税,还搞了个“双重打击”:每件包裹征收2欧元处理费,要是通过本地仓库中转,再加收0.5欧元。   这招精准打击中国跨境电商的“直邮模式”——像Temu、希音这些平台,靠的就是“低价+免税+快递直邮”三板斧打开市场。   现在好了,成本直接飙升:一件9.9欧元的T恤,原本靠免税维持5%利润,加征18%成本后,商家面临两难——涨价?客户全跑光;不涨?每单亏到哭。   中小卖家最先遭殃。深圳女装卖家张先生的案例特别典型:他的9.9欧元T恤,原本利润薄得像纸,现在要额外交2欧元税,再加上平台扣点、运费补贴,算下来倒贴0.6欧元。“这单生意只能关门。”   他无奈地说。像他这样的中小卖家,根本没法像巨头那样快速转型——Temu已经宣布未来一年砸10亿欧元在欧洲建仓,把直邮改成“本地发货”规避新政,但普通卖家哪玩得起这种大手笔?   欧盟内部对这政策也吵翻了天。法国家乐福批评2欧元手续费“象征意义大于实效”,比利时小企业协会却要求涨到20欧元才能形成壁垒。   这种矛盾暴露了欧盟的两难:既想保护本土产业,又怕通胀压力激化民生矛盾。毕竟,加税后欧洲消费者每件日用品支出平均上涨1.8欧元,一个四口之家一年要多花约130欧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直戳核心,要求欧盟“遵守市场经济规则”。毕竟,WTO框架下的小额包裹免税本是促进跨境贸易的便利化措施,欧盟这波操作,和美国2025年8月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的策略如出一辙,本质都是贸易保护主义。   从美国经验看,政策实施后中国对美低价电商出口一年内暴跌43%,但同期墨西哥、东南亚对美转口贸易激增,可见贸易壁垒只能暂时缓解冲击,而非根本解决方案。   对中国制造来说,这波冲击倒逼产业升级。浙江商务厅已经组织20家跨境平台、120家工厂连开三晚“夜谈会”,方案很现实:一部分产能转东南亚,利用越南、马来西亚与欧盟的零关税自贸协定曲线出口;另一部分升级“海外仓+高端线”,把平均客单价拉到150欧元以上,直接跳出征税红线。虽然头半年成本抬升15%,但毛利能回涨10个百分点。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全球电商格局重塑。中国平台正加速“本地化”布局:希音在波兰建智能仓,Temu收购荷兰物流公司,未来可能形成“欧洲仓发货+中国供应链”的新模式。欧盟消费者虽需多付税费,但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仍将长期存在——毕竟,真正的壁垒从来不在海关账本上,而在消费者的心智里。   这场围绕小包裹的博弈,本质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再度交锋。欧盟以为靠一纸政策就能关上中国制造的大门,却忘了中国电商的全球化进程早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点开花”。从东南亚到中东,从拉美到非洲,中国企业的触角正在延伸,而欧盟的消费者,终究会用钱包投票。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