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用九一八的枪声告诉我们:忍让换不来和平,只会喂大侵略者的胃口。 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1万余人面对20万东北军,竟能在4个月内鲸吞三省,根本不是因为日本太强,而是我们一枪未发 。 那一夜的“不抵抗”,让3000万同胞瞬间沦为亡国奴,也让东京看清了南京政府的底线,自此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像脱缰的野马,一路从山海关踏向卢沟桥,最终把战火燃遍半个亚洲 。 今天,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再次在台湾议题上踩踏红线,北京没有重复90年前的错误:外交部“奉示召见”日本大使,用词之严厉、反应之迅速,堪称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所罕见 。 这不仅是给东京的当头棒喝,更是向周边国家发出清晰信号:中国不会再让“九一八”式的屈辱重演,也不会让任何人在核心利益上“切香肠”。 东南亚及美西方诸国正屏息观望,他们看到,谁在口头上反复横跳,谁在行动上斩钉截铁;谁把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广阔市场摆到桌面,谁又把导弹驱逐舰和“台湾有事”挂钩。 倘若能在多边场合连续追责高市早苗,迫使其收回涉台言论甚至下台 ,不仅能把日本右翼的气焰打下去,更能一举斩断“台独”势力对外勾连的幻想。 台湾岛内民众也将由此看清:外部“保台”口号喊得山响,关键时刻却换不来一粒疫苗、一兵一舰;而大陆的反制说到就到,经济、外交、军事多重工具箱层层加码。 当事实一次次戳破“倚美谋独”的童话,岛内舆论的天平就会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倾斜,毕竟,谁愿意做外部势力筹码,谁不想分享民族复兴的红利? 从九一八到高市早苗,历史反复验证一条铁律:敢战方能止战,敢斗方有和平。今天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以土地换和平”的羸弱旧邦,我们有能力、有意志在核心利益上画下红线,也有智慧把反制行动转化为区域合作的稳定锚。 让挑衅者付出代价,让观望者看到担当,让台湾社会在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这才是对九一八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一带一路东南亚段落最坚实的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