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世纪农村说媳妇吗?那套路,绝了! 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说媒相亲那点事儿,现在的年轻人准保听得瞪大眼。那可不是俩人看对眼就行,里头门道多着呢,活像一出精心排演的大戏!而这场戏的总导演,就是咱村儿里的媒人。 头一遭:媒人的“巧嘴”咋忽悠 媒人这差事,全靠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巧嘴。她揣上一包一毛五的烟,颠颠地就往女方家跑。进了门不急着说正事儿,先夸院子干净,再夸闺女水灵,等把女方爹妈哄高兴了,才话锋一转,进入主题。 “他婶子,我给你说个实在人家。后村老李家那小子,要模样有模样,要力气有力气,可是个过日子好手!” 她拍着大腿保证,“咱闺女要是过去,那可真是掉进福窝里了!你是没见着,人家那院子里,大粮缸五六口!麦子满当当,玉米黄灿灿,吃到明年新粮下来都富余!” 至于那缸里到底是不是全满的,媒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才不管那个。他的任务,就是先把女方的胃口吊起来,同意去“相家儿”。 第二招:男方家的“紧急装修” 一听女方要来“实地考察”,男方家里立马炸了锅,全员进入“战斗状态”。媒人吹出去的牛,必须得给它圆上!最要紧的,就是那几口“满当当”的粮缸。 “面子工程”立马搞起! 空缸咋办?好办!底下赶紧用稻草、破席子填结实了,上头仔仔细细地铺上一层好粮食,远看那是满满登登。最后再盖个草帘子,半遮半掩,那效果,绝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场景布置”,先糊弄过去再说。 小伙子要是没件像样衣服,他娘立马就出门了——“张家的新中山装,李家的确良裤子,借来穿穿!” 小伙儿穿上这身“百家衣”,虽然浑身不自在,可人靠衣裳马靠鞍,立马就显得精神抖擞,像个能干的后生。 第三折:定下后的“老礼儿” 好不容易女方点了头,这心才算放下了一半。紧接着,男方爹就得赶紧揣上烟卷,去求村里会看黄历的先生。“先生,给瞅个好日子,孩子终身大事!” 先生戴着老花镜,翻着破旧的黄历本,嘴里念念有词,最后大手一指:“就下月初八,诸事皆宜!” 这日子就算定下了,这叫“看日子”。 日子看好,就得“送日子”(也叫“传帖”)。男方家备上“4色礼”或者八色礼”(粉条、猪肉、大米和几尺布等),正式给女方家送去,这就像是签合同,告诉人家:“咱这亲事,可就板上钉钉啦!”并告知取媳妇日。 第四步:两家紧忙活 “合同”一签,两家都开始为最后的大事忙活。 · 男方家:主攻“盖窝”。那会儿,能给小两口盖三间新瓦房,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多半是求爷爷告奶奶,找亲戚邻居帮忙,脱土坯、上大梁,热热闹闹地把新房盖起来。这就是给新媳妇最硬气的家当。 · 女方家:忙活“陪送”。闺女要出嫁,当爹妈的得给置办嫁妆。家里条件好的,咬牙也得搬回一台“蜜蜂”或者“飞人”牌缝纫机,这大家伙往婆家一抬,闺女脸上有光!再配上几床新里新面的被子,两口新木箱,这嫁妆就算很体面了。 第五出:大喜日子的“热闹劲儿” 好日子一到,娘家人找伴娘(也叫送客),没有交通工具,伴娘提着包袱,里面是新娘的心意用品,步行去新朗家,有的地方新朗骑大金鹿自行车去带新娘(这是后来的事)。 新房里还有个好玩的风俗——“挂门帘”。得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全乎人”,一边把新门帘挂上,一边大声念喜歌:“一把花生一把枣,大孩小孩满屋跑!” 大伙儿就跟着哄堂大笑,又热闹又吉利。 接着,就是摆宴席了。随个三毛五毛的份子,或者拿上十个鸡蛋,就能坐席上吃一顿好的。主人家忙前忙后,心里还是乐滋滋的。70年代农村结婚 农村婚事成本 情感农村青年择偶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