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一个年轻同志上个月婉拒了一个“重用”机会——去基层挂职锻炼,一条几乎明示的晋升捷径。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他语气平静:“每天来回多三小时,周末基本搭进去。女儿刚会叫爸爸,我不想在她记忆里,爸爸只是个视频里的头像。”
他并非没有抱负。只是他追求的成长,不是单向度的职位跃迁,而是生命多个维度的同步丰盈。这种“不划算”的选择,恰恰守护着生活最珍贵的质地。
这让我想起魏晋名士不愿“束带见督邮”的风骨。某种意义上,现在体制内年轻人对“完整生活”的坚守,也是一种风骨——在集体性的进取焦虑中,为自己保留一份清醒的边界感。
其实我们都知道,工作与生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在体制内十几年,渐渐悟出一个道理:真正的高手,是在体制的框架内,为自己争取生活的弹性。
办公室的90后小陈,每天下班准时下去接孩子放学。没人觉得他不上进,因为他总能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他材料甚至比加班到深夜的同事写的更扎实精炼。
科室的刘姐,坚持每年休年假带父母旅行。她说:“材料可以晚上写,但父母等不起。”但作为业务大拿,总能在培训讲台上,看到她的身影。
他们让我明白——不是所有的提拔都需要用生活来交换。真正的成长,是找到那个让工作与生活相互滋养的平衡点。
▪️追求“深度”而非“广度”:在核心业务上深耕,成为不可或缺的专家,而非事事包揽却样样平庸的“万金油”。
▪️提升“效率”而非“耗时”:工作时间全心投入,建立工作SOP,用对方法解决问题,避免无谓的内耗和低效的加班。
▪️构建“信任”而非“关系”:真诚待人,专业做事,用可靠赢得尊重,而非沉迷于功利性社交。
体制给了我们铁饭碗,但盛什么菜,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你可以盛满山珍海味,也可以盛清粥小菜——重要的是,那得是你真正想吃的味道。
真正的成功,不是在某个位置上坐了多久,而是在每个身份里都活得有温度。
夜又深了,合上电脑时我在想:明天太阳升起时,我们依然会认真对待每一份文件、每一个会议,但下班铃声响起时,我们也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毕竟,退休那天带走的不该只是某个级别的待遇。
周末到了,关掉电脑,你又将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安排呢?
————
👩OOTD:冬天一直想入一款鹅绒的羽绒服,找到这款很满意,廓形版型很简单,裁剪立体不臃肿,大气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