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这三座中国城市能被国际奥委会格外看重,绝非偶然。上海作为顶尖国际都市,经济实力雄厚,2023 年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近四成比例,城市能级早已得到全球认可; 广州早在 2010 年就办过亚运会,多年来沉淀出一套成熟的赛事保障流程,从场馆运营到各类事务协调都有标准化做法; 成都则凭借双国际机场打通了通往欧亚各地的空中通道,旗下的东安湖体育中心等场馆经过大运会、世乒赛的实际检验,办赛硬实力不输东部城市。 更关键的是,这三座城市分别覆盖中国东、西、南三大区域,这种均衡布局刚好贴合国际奥委会希望奥运向更多新兴区域延伸的想法。 不过这三座城市的缺席并非临时决定。早在 2018 年,上海就已经投入资金开展过申办可行性相关研究,最终发现举办这样一场盛会不仅要花费巨额资金,后续场馆维护等长期投入堪称沉重负担,且对城市发展实际助力微乎其微。 综合考量之下,得出此活动不适合申办之结论。广州和成都的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没有申办计划,毕竟中国早已通过北京奥运会、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等赛事充分展现了自身实力,现在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和城市发展需求更匹配的区域型赛事。 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早已发生转变,与其花费数千亿资金去办一场短期盛会,不如把钱用在教育、医疗、住房这些老百姓日常能感受到的领域。 在体育发展上,也不再一味追求奥运金牌数量,而是更看重让普通民众都能参与进来,比如建设更多体育公园、完善基层运动设施,让大家随时都能开展跑步、踢球等运动。 国际奥委会在赛事审核中的一些做法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东京奥运会期间,部分场馆因为抗震标准不达标导致竣工时间推迟,奥委会以特殊情况为由允许边办赛边整改;而里约奥运会前,仅仅因为运动员村的水电设施没完全到位,就遭到奥委会多次公开提醒。 这种针对不同国家的差异化对待方式,犹如一层无形的阴影,使得众多城市在申办相关事宜时,心底不由自主地增添了一抹顾虑之色。 放眼全球,2036 年奥运申办的冷清场面并非个例。印度、卡塔尔、沙特等曾经被看好的潜在申办方,各自面临着不同难题:有的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有的因为当地高温天气需要建设空调场馆导致成本飙升,还有的存在人权或环境方面的争议。 再加上这些年奥运会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主办城市往往投入巨大却很难收回成本,年轻人的注意力也更多转向了短视频和电子竞技,愿意主动申办的国家自然越来越少。 为扭转局面,早在2019年,国际奥委会便推出相关改革举措,鼓励多城市或多国家联合申办赛事,旨在降低单独办赛成本。截至目前,这项改革成效显著,申办成本已削减八成。 截至当下,已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表露申办意愿。其中,南非谋划以多城联合之法申办,欲填补非洲大陆从未举办奥运会这一空白,为奥运历史添上别样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