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泰国正式宣布了 泰国这次动真格了,眼看着大米出口一路下滑,越南抢市场、印度降关税,泰国终于不坐等风来,直接亮出“减费大招”。 泰国刚刚落地的新政策,直接把出口许可证费用砍了个底朝天,这不是简单减点钱,而是想把“出口权”从大企业手里撬出来,重新分给基层 泰国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精准减费”,谁苦谁就得实惠,农民团体、合作社,直接全免;中小企业,干脆打两折甚至只收一折,过去动辄五万泰铢的出口许可证,现在只要一万,门槛低了,机会多了。 这事看着像是在帮穷人,其实背后是整个大米行业的“自救行动”,2025年刚过半,泰国大米出口才跑了305万吨,同比暴跌26%,全年目标才刚过四成。 之前泰国的大米出口渠道,几乎都被大资本牢牢把控,中小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想出口?先掏高额许可证费,再排队抢订单,最后利润还被层层压榨,活得像个“打工人”。 这次政策把费用区分开来,越小的企业减得越多,就是想让基层也能上牌桌,政府说得很直接,这是为了“激活市场活力”“建立开放竞争体系”。 但话语背后,是一场“权力重构”。出口这块蛋糕,不能老由大企业吃独食了。 其实,泰国政府这一招,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被压出来的。 泰国一直是全球大米出口第一梯队,和印度、越南三足鼎立,但这两年风头明显不在它这边。 2025年,印尼、菲律宾这些传统买家突然减单,关键时刻,印度又撤销了大米出口禁令,一口气冲进市场,价格压得泰国喘不过气。 这一连串变化,等于把泰国大米推到了悬崖边,出口数量下滑,国际订单流失,越南、印度趁虚而入,泰国再不调整,就不是掉队,是掉出局。 维塔亚功·马尼内特这位国内贸易厅厅长明确说了,这次政策核心目标是“让更多人进场,不让大企业一家独大”。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过去是几家大公司玩,现在想让农民、合作社和小企业也来分蛋糕,打破垄断,才能让市场真正活起来。 而且,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据商务部测算,政府每年可能少收520万泰铢的费用,但期待靠出口增长和税收回补。 这笔账怎么算?说白了,政府愿意先“亏一点”,赌的是“市场活起来,大家都能赚回来”。 虽然这次减费政策来得猛,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应急药”,不是“根治方”。 泰国大米真正的短板,不是费用问题,是质量提不上去,产业链不成型,你让农民出口了,可如果种出来的大米品质不稳定,品牌没影响力,物流跟不上,最后还是卖不过人家。 印度靠低价抢市场,越南靠全流程提升效率,泰国要想逆袭,光靠减点费是不够的,得下大力气搞品质、建品牌、改物流,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才有可能真翻身。 从眼下看,泰国这波政策能迅速缓解中小企业压力,让更多出口主体加入市场,这肯定是好事,但如果把希望全压在这项政策上,那就太理想主义了。 出口竞争,不止是跑得快,更要跑得远,印度政策一松,立马冲出大批量订单;越南打造供应链,把每一粒米都变成“工业产品”。 而泰国,得从田间地头到国际仓库,每一环都要升级,才有机会守住自己“大米出口强国”的位置。 这次泰国减费政策,是对过去出口模式的一次“解构”,它不只是在帮农民省钱,更是在重新分配市场话语权。 但要想真正打破格局,不能只靠“政策宽容”,还得靠“产业硬实力”,未来这场大米出口战,不只是泰国政府的一场博弈,更是全球农产品格局的一次洗牌。 谁能在品质、效率、品牌上全面升级,谁就能站稳脚跟,泰国这步棋走得对,但接下来的每一步,才是真正关键。 信息来源:泰国新政助大米出口——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