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表示:中国如果想要成为发达国家,那就需要学习一下韩国的模式,光是通过发展军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实则忽略了国家发展的核心逻辑——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军事发展和经济进步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韩国能从1961年人均GDP仅94美元的低收入农业国,逆袭成为2021年联合国认定的发达国家,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他们靠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创造了“汉江奇迹”,2024年出口占GDP比例仍高达44%,经常项目顺差990.4亿美元,占GDP的5.8%,在电子、半导体等领域实现技术领先。 超级财团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三星集团就贡献了韩国15%-20%的GDP,加上现代、SK等几家巨头,直接占据韩国GDP半壁江山。 同时韩国高度重视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度高,职业教育和产业精准对接,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人均名义GDP已达3.61万美元,人类发展指数更是排在全球第19位。 但韩国模式的短板同样突出,甚至到了难以持续的地步。2024年韩国生育率仅0.78,全球倒数第一,新生儿数量只有24.2万,远低于人口仅为其一半的朝鲜,政府不得不宣布进入“人口紧急状态”。 即便推出一孩家庭两年最高补贴32.8万元人民币、三孩家庭购房补贴49.6万元等重磅政策,生育率也只是小幅反弹。 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原因,是韩国模式带来的激烈竞争和阶层固化。 大学普及率超过90%的年轻人,挤破头想进入高薪的财团企业,可这类岗位占比有限,大量年轻人求职失败后产生挫败感,15-29岁青年中5.4%处于既不工作也不求职的状态。 加上韩国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38.6小时,高居发达国家首位,过长的工作时间和养育子女的高额成本,让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 更关键的是,韩国经济高度集中在首尔首都圈,11.7%的面积承载了50.7%的人口和70%的消费额,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严重,这样的模式根本不具备复制性。 中国的发展路径从一开始就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和韩国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们没有依赖少数财团,而是靠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脱贫攻坚战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韩国从未面临也无法想象的巨大挑战,却被中国圆满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不仅是交通动脉,更带动珠三角地区钢铁、水泥等产业增长,GDP增量超千亿元。 经济发展上,我们坚持制造业和科技自主并行,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在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避免了韩国那样的经济垄断问题。 军事发展对中国而言,从来不是阻碍发展的负担,而是保障发展的基石。 2023年中国军费占GDP比例约2.5%,既保障了装备更新换代,又没有挤占民生支出。 歼20战斗机的列装,不仅是国防力量的提升,更是高端制造业、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协同突破的成果,这些技术成果最终会反哺民用领域,推动经济升级。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中国的海外贸易通道、能源供应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胁,几十年积累的发展成果也可能面临风险。 韩国媒体忽略的是,中国的军事发展始终是防御性的,目的是保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这和经济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人口规模、资源禀赋都不同,韩国模式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适合他们的未必适合中国。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又保障了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还能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和民生改善,这样的发展模式才更具可持续性。 国家发展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韩国的成功值得尊重,但将其模式奉为圭臬,甚至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然是片面的。 中国用实践证明,军事发展和经济进步可以并行不悖,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你觉得中国的发展模式和韩国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