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如愿以偿。 只要不和中国打热战,和其他的国家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得到想要的。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关税大棒是美国用了几十年的套路,从谈判桌到政策落地都玩得炉火纯青,核心就是抓住对手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用失去市场的风险逼对方低头。 毕竟在全球贸易体系里,美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确实是块谁都不想丢的肥肉,这也让美国在和多数国家的关税博弈中占据天然优势。 最典型的莫过于2025年美国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关税施压。作为日本出口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直接关系到日本七大车企的生存命脉。 美国一开始就抛出27.5%的高额关税威胁,短短半年时间,丰田、本田等七大车企就合计损失近百亿美元利润,这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集体出现利润恶化,日产、马自达等三家企业甚至陷入赤字。 即便日本车企嘴上喊着“状况严峻”,最终还是同意向美国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才换得关税降至15%的“让步”。 要知道日本汽车出口量的三成销往美国,这样的市场依赖度让他们根本没有硬抗的底气,所谓的反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抗议。 加拿大也曾吃过类似的亏。美国以“保护本土产业”为由对加拿大铝产品加征关税,加拿大随即宣布对美国猪肉、钢铁等产品加征反制关税,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撑不了多久。 加拿大铝产业有近八成产能依赖美国市场,关税生效后仅三个月,加拿大铝加工企业就有12家停产,直接导致2.3万个岗位流失。 反观美国本土铝企业,虽然短期内受益于关税保护,但下游制造业因原材料涨价成本激增,纷纷向政府施压。 最终这场关税战以美国取消关税告终,加拿大却付出了产业停滞的代价,本质上还是没能扛住市场依赖的软肋。 这些案例里的套路如出一辙:美国先划定关税红线,抛出市场禁令的威胁,再坐等对手因产业受损而妥协。 欧盟在钢铁关税战里的表现也大同小异,一开始联合多国发表抗议声明,甚至将美国告到世贸组织,但当美国明确要对欧盟汽车加征关税时,还是很快坐到谈判桌前接受了配额限制。 在这些博弈中,美国几乎没遇到过真正能硬刚到底的对手,这也让他们在2018年挑起中美关税战时,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会重蹈日本、加拿大的覆辙。 当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放出风来,说加征关税会让中国出口企业大面积倒闭,用不了半年就会主动求和。 他们的依据很“充分”: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机电、纺织等众多产业都高度依赖美国市场。 可关税生效后的局面,却完全超出了美国的预期。 中国没有像日本车企那样集体陷入利润危机,反而在第二年就实现了出口结构的调整,对美出口下降的同时,对东盟、欧盟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14.8%、8.2%和11.7%,硬生生把美国市场的缺口补上了。 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自己这边先乱了阵脚。 美国农场主最先感受到压力,原本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关税生效后中国转而从巴西进口,导致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价格暴跌30%。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9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从之前的3200万吨骤降至1400万吨,直接造成农场主损失超过120亿美元,不少中小农场因资金链断裂倒闭。 工业领域的日子也不好过,美国通用电气因为无法进口中国生产的低价零部件,空调生产成本上升22%,市场份额被日韩品牌抢走5个百分点;沃尔玛等零售巨头更是怨声载道,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当年美国核心CPI上涨1.8个百分点,引发民众不满。 中国能扛住关税压力的关键,在于和日本、加拿大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 日本汽车、加拿大铝业都是单一支柱产业,一旦被关税针对就容易全线崩溃,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原材料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几乎每个环节都能自主完成。 美国对中国机电产品加征关税,中国企业就加快生产线升级,把低端产能转向东南亚,高端产能留在国内主攻欧洲和东南亚市场;针对农产品反制,就扩大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渠道,同时扶持本土农业规模化种植。 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被单一产业的短板卡住脖子。 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更让关税战变成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 苹果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营收的23%,比北美市场仅低4个百分点,要是失去中国市场,苹果每年将少赚近900亿美元。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占其全球总产能的45%,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辐射东南亚,关税战要是升级,特斯拉的全球交付计划就得泡汤。 这些巨头们纷纷跑到国会游说,明确表示“对中国加税就是对自己加税”,让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陷入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