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活成第二个乌克兰,中俄一起反? 哈萨克斯坦的一系列动作挺值得琢磨,教材里的俄式内容被重新改写,语言上搞起了“字母革命”,要把用了快80年的西里尔字母换成拉丁字母,社交网络上更是满屏的本土文化宣传。 这股去俄化的劲头,难免让人想起2014年的乌克兰。 但细究起来,这不全是外部挑唆,更多是多年积攒的自主动能,当然,西方舆论和NGO在背后的渗透也没少推波助澜。 苏联解体后三十多年,哈萨克斯坦一直在找自己的“民族定位”,国内俄罗斯族占比接近38%,俄语是官方通用语,连科学文献八成以上都是俄文写的。 但这些年情况变了,俄罗斯族人口降到了18%还不到,18到25岁的年轻人里,能流利说俄语的只剩两成多。 本土人口占比上来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自然水涨船高,觉得总用着前宗主国的语言文字,不像个真正独立的国家。 花6亿多美元换字母、改教材,本质上就是想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夯实国家的独立身份。 不过这股自主动能里,也掺着西方的“佐料”,西方NGO打着“文化保护”的幌子,在当地资助民间组织,社交网络上推送经过包装的“去殖民化”内容。 西方媒体则一边放大俄罗斯的“文化压制”,一边吹捧“西方价值观下的民族自决”。 乌克兰2014年的乱局里,这套组合拳就用过,如今换个地方再上演,套路熟得很。 哈萨克斯坦有些年轻人被这套话术带偏,把去俄化搞成了“反俄化”,连带着对和俄罗斯交好的国家也多了份警惕。 更要注意的是,这种由去俄化催生的民族主义,很容易“泛化”。 它一开始针对的是俄罗斯的文化影响,但在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下,会慢慢变成对所有外来影响的排斥。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中国——现在中国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占比快到22%,比俄罗斯还高不少,油气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遍地都是。 这些合作本来是互利共赢,但要是被西方舆论包装成“中国文化渗透”,再碰上本土化情绪的发酵,很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抵触。 其实这种“先去甲再排乙”的套路,在其他地方也上演过。 当年东欧一些国家脱离苏联后,先搞去俄化,接着就在西方煽动下,对中俄合作项目百般阻挠。 还有东南亚某国,曾借着“本土保护”的名义,限制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背后都有西方势力挑唆的影子。 这些例子都说明,民族主义一旦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就会变成破坏合作的“双刃剑”。 对中国来说,应对这种趋势不能靠强硬对抗,得用“真诚合作”破局。和俄罗斯那种历史遗留的文化影响不同,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一直是平等互利的。 比如中哈油气管道,不仅让哈萨克斯坦的资源有了稳定销路,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基建。 我们在当地搞的教育合作,是教中文方便双方贸易,从没想过要替代人家的本土语言。 这种“不附加文化条件”的合作,才是最坚实的防火墙。 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是人家的内政,我们尊重,但要警惕西方借题发挥的小心思。 国家之间的交往,核心还是“换位思考”,既要理解对方想强化民族认同的需求,也要让对方看到,和中国合作不是“被文化渗透”,而是能实实在在得好处。 只要守住“互利共赢”这个根本,再加上足够的警惕性,就能避开那些别有用心的陷阱,让合作之路走得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