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生活困难、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为改变生存困境,凭着

楠熙趣事 2025-11-14 10:58:07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生活困难、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为改变生存困境,凭着一个锤子、一个钎子和一双劳动之手,动员全县10万人民,耗时近10年时间开山劈岭,修了一条长70.6公里的引水渠,彻底解决了全县人民生活、灌溉用水,堪称世界奇迹。 说起红旗渠,周恩来总理参观后特别自豪。有一次,他陪外国朋友来参观,周总理拍着胸脯骄傲的说:“我们新中国有 俩个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你眼前这条渠。”可见红旗渠的修建那是 何等的壮举。 六十年代初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老百姓的生活极度贫困,吃饭不保,连饮水都是问题的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住。穷怎么办?穷则思变,变则通,等、靠、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干才是唯一的出路。 响应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勒俭节约、大干快上的伟大号召,林县党、政、军、民,横下一条心,决定引水入林。从山西省平顺县漳河源头引水至林县,解决全县人民的生活和灌溉用水,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问题。 当时的条件可想而知,没有机械,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有的只是全县几万劳动力。愚公移山可让子子孙孙有路可走,引河水入林县,可解决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问题。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就会有希望、有出路,不干永远就没有出路。 俗话说得好,十年磨一剑,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用近l0年的时间,投入工 日3740万个,消耗水泥6700 多吨,石灰14多万吨,垒砌石方总量达380.万立方米。削平了1000多座山头,架设了150多座渡槽,开凿了200多个隧洞,修建了各种建筑物1200多座,完成了如此巨大的人工天河工程。 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动力,何等的雄心壮志。社会主义是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但社会主义也是干出来的。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只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前人所完成不了的事业,也只有把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一起,才能创造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胜利峻工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和鼓舞,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没有人民群众的一心一意的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和无私奉献,红旗渠想都不敢想。 正是来自党领导下群众凝聚的强大信念——不等不靠、自主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协同作战的集体力量,以及不计个人得失、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干事创业的重要精神支柱。红旗渠精神 “农业学大寨”到底是学什么?

0 阅读:12
楠熙趣事

楠熙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