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钱永健举起奖杯时用英语致辞!这句宣言让台下华人学者哗然,他的伯父,正是放弃美国绿卡、用五年软禁换得归国路的钱学森,同样流淌着吴越钱氏的血脉,却在时代的岔路口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精神疆域。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钱永健用英语发表致辞,台下华人学者听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直到次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他才说得直白:“我在美国出生长大,中文都不太会说,就是个美国科学家。” 这话让经历过家国动荡的华人学者颇为震动,大家都清楚,他的伯父正是家喻户晓的钱学森。 很少有人知道,钱永健的身份选择,早就藏着家族命运的伏笔。他的父亲钱学榘是钱学森的堂弟,麻省理工的空气动力学博士,当年满怀壮志回国担任飞机发动机厂总工程师。 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让他心灰意冷,1944年再度返回美国,入职波音公司。 钱永健的童年,是在纽约郊区的地下室实验室里度过的。父亲和舅舅搭建的简易实验台,见证了16岁的他拿下“少年诺贝尔奖”——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 那次获奖的研究课题是金属与硫氰酸盐的结合,早早显露的科研天赋,也让他深深认同美国的科研体系。而同一时期的钱学森,正经历着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 1950年,美国以“恐赤”为由吊销他的涉密研究许可证,随后禁止他离境,还将他囚禁在特米诺岛。 1.5万美元的保释金在当时堪称天价,相当于一名教授三四年的薪资,最终靠匿名帮助才得以取保。面对检察官“忠于谁”的尖锐质问,钱学森字字铿锵:“我忠于四亿五千万中国同胞。” 直到1955年,他才借着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契机,以一纸“被驱逐”的决定换得回国机票。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时,他的行李里装着中国导弹事业的核心构想。 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也有着天壤之别。钱永健的目标很纯粹:把看不见的科学现象变成能看见的信号。 在剑桥读博时,他不满传统侵入式实验的局限,研发出能和细胞钙离子结合的荧光染料。不用注射就能穿透细胞壁,让神经元活动变成肉眼可见的光影,1980年发明的喹啉类染料,至今仍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工具。 1994年起,他专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通过基因突变让微弱的绿光变得又亮又持久。还拓展出青、蓝、黄等多种颜色变体,甚至改造出更小的红色荧光蛋白,方便嵌入基因。 这一突破让生物学家能同时追踪多种细胞活动,给癌症研究和基因治疗打开了新大门。 他的科研之路顺风顺水,哈佛本科、剑桥博士的履历亮眼,手握美国三院院士头衔。从沃尔夫医学奖到诺贝尔奖,荣誉不断,实验室从不缺资金和顶尖设备,研究方向全凭个人兴趣。 就像他在诺贝尔晚宴上说的:“感谢支持基础研究的人,哪怕研究对象只是不起眼的水母。” 而钱学森回国时,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困境。他放弃了加州理工的终身教职和优渥生活,回来后连先进设备都没有。科研团队只能用算盘算导弹数据,中科院力学所也是从零开始一步步建设。 他把一身学识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让中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撑起了民族的底气。 其实在华人科学家群体里,这样的选择并不少见。和钱永健同期拿诺奖的杨振宁,年轻时留美钻研理论物理,晚年却定居清华园培养人才。一直奔走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把余热全部奉献给祖国科教事业。 “光纤之父”高锟出生在上海华裔家庭,职业生涯主要在英美度过。拿奖时却以“华裔科学家”身份倍感自豪,临终前还在关注中国光纤技术的发展。他们和钱永健、钱学森一起,构成了华人科学家的选择光谱。 有人以国籍界定身份,有人靠血脉牵挂故土,有人用专业成就回应时代。钱永健的选择,离不开成长环境的影响。 他出生在美国,多元文化氛围中长大,父亲回国受挫的经历,可能让他对“家国归属”多了份距离感。而美国的科研体系,恰好能让他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但他从没否认过自己的华人血统,还曾幽默地说“我的DNA来自中国”。他的白人妻子温迪,也一直陪着他参加华人学术社群的活动。 他的研究成果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科学家也借着荧光蛋白技术的突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快速追赶。 吴越钱氏家训里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学森把家国当作“天下”,用学识撑起民族脊梁;钱永健把科研当作“天下”,用突破推动人类进步。 只是两人心中“天下”的范围,以及实现理想的路径不同而已。身份认同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时代背景和个人追求共同造就了不同的选择。 无论是归国奉献还是深耕国际科研,只要能为人类发展带来价值,都值得尊重。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钱永健几乎不会说中文 曾回中国爬黄山逛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