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突然宣布 11月12日消息,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定为711万吨,比2025年减少约37万吨,可眼下日本5公斤大米零售均价已达4235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部分新米售价更是超过5000日元,这操作简直是雪上加霜。 官方说减产是因为“人口减少、饮食多样化导致需求下滑,避免库存过剩”。但2025年9月大米批发价比去年涨了63%,创下200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5公斤零售价都快到200元了,这哪儿能看出“过剩”的迹象? 实在让人费解的是政策说变就变,今年7月首相还公开说要推动大米增产,才过4个月就改成减产。这种反复让市场乱了套,农户不敢随便扩种,商家趁机囤货抬价,最后埋单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日本大米自给率表面看着挺高,实则超出配额的进口米征收高额关税,只有少量零关税进口配额,而且大多用在加工或饲料上。封闭市场没给普通民众带来半点实惠,反而让国内米价没了缓冲的余地。 其实背后的关键症结是日本农协,它掌控着90%以上的大米流通渠道。一边压价让农户仅够覆盖成本,一边抬价让消费者承压,还囤积了95%的政府储备米,仅7%流入零售,稳价政策形同虚设。 普通家庭早就快扛不住了,低收入家庭里不少都快买不起米,只能改吃面条、面包,连学校午餐里的米饭供应都减了量。便利店的饭团涨了价,连居酒屋都取消了免费续饭的服务。 政府也尝试过平抑米价,累计投放了81万吨储备米,可现在库存只剩约10万吨。后来还把饲料用的进口米配额,拿来当主食米应急,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大米涨价绝非偶然,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连续15年缩减,2023年只剩134.4万公顷。再加上化肥、农机这些农资成本涨了不少,部分涨幅超30%,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所谓“稳定农民收入”的说法压根站不住脚,核心还是僵化的农业政策和垄断的流通体系在作祟。一边是民众吃不起米,一边是政府主动减产,这样的矛盾实在让人看不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日本大米大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