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最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 水深只有1.89米,淤泥厚达2.3米,水量也不到50亿立方米,面对这些“沉寂”,我们很难不觉得“有点败退”。 太湖的淤泥,以前就是颗“定时炸弹”,最上面那层0.3米厚的浮泥最是要命,拿手一捏软乎乎的,里面藏着的氮和磷多得吓人,一立方米浮泥能释放好几公斤污染物,这些东西全是蓝藻的“营养餐”。 其实老辈人早有办法,江南农村传下来的“罱河泥”就是治淤的妙招,农民们撑着小木船,用两根丈把长的竹竿夹着竹编的罱泥斗,看准位置一沉一提,满满一斗黑黝黝的淤泥就上来了,挑回田里当肥料,种出来的水稻颗粒饱满,青菜绿油油的,这法子既清了湖底,又给庄稼添了养分,那会儿太湖的水清亮得能看见小鱼在水草间穿梭,妇女们还端着木盆到湖边洗衣服,棒槌声在巷子里回荡。 可后来不一样了,化肥越来越普及,撒两把尿素比捞半天河泥省事多了,年轻人宁愿去工厂打工也不愿干这苦差事,老手艺慢慢失传,淤泥就像没人管的垃圾,一年年在湖底堆起来,最深处都快没过船底了。 2007年那回就真出事了,持续一个月的高温天把湖面晒得滚烫,蓝藻跟疯了似的长,无锡城里的自来水厂取水口全被堵得严严实实,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又腥又臭,烧开了都没法喝,老百姓连夜排队抢购矿泉水,超市货架上的瓶装水被抢空,连周边县城的水都被拉到无锡救急。 后来虽然下了场暴雨,又从长江调了上亿立方米的水过来解了燃眉之急,但这警钟算是敲得震天响。 这些年不是没想着清淤,从人工挖泥船到机械作业,折腾了不少办法,后来有了“太湖之光”这样的智能清淤平台,带着声呐探测仪精准定位淤厚的区,一天能挖8000立方米,效率比以前高了十倍不止,可关键是淤泥的源头堵不住,工厂偷偷排污、农村生活污水直排,这边挖着那边还在往湖里排,等于白忙活,清淤船驾驶员都无奈地说“挖得赶不上排得快”。 谁能想到这两年突然就不一样了,不光清淤船没停,岸上的功夫下得更狠,沿湖300多家化工、印染厂全装上了在线监测设备,数据实时传到环保局,超标一秒钟就自动关停,厂长们天天盯着屏幕不敢松懈。 农村里的化粪池改成了生态处理池,污水经过滤、发酵后变成清水浇地,化肥用得少了,有机肥又流行起来,菜农们说“还是老法子种的菜有味道”,不少地方还恢复了“罱河泥”的老传统,不过现在换成了电动罱泥机,按下开关就能捞泥,省力还干净。 最见效的是沿线28座污水处理厂,以前处理完的水勉强达标,现在升级了膜过滤技术,出来的水清亮透明,都能养金鱼了,直接排进太湖的清水反而成了“活水”,沿着湖岸线形成了一条条生态缓冲带。 今年夏天去太湖边转一圈,简直不敢认,蓝藻少了一大半,湖面露出了本来的蓝绿色,像块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翡翠,站在岸边能看见水底摇曳的水草,小鱼群游过时惊起一串串水泡。 监测数据更实在,2024年太湖水质迎来历史性突破,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Ⅰ类,总磷降至0.050mg/L,同比下降3.8%,东部湖区、湖心区稳定保持在Ⅲ类,北部湖区更是首次达标。 安全度夏期间,蓝藻水华平均面积、最大面积、藻密度同比分别下降15.8%、4.3%和17.5%,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湖体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3.12,第一次冲到“优秀”等级,流域里的物种数涨到了6899种,鱼类生物量是多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连多年没见的银鱼都成群出现了,渔民老张一网下去捞了二十多斤,笑得合不拢嘴“这鱼比前些年大多了,味道也鲜”。 这变化哪是“惊喜”能概括的,简直是给太湖换了副身子骨,以前提起太湖,总有人皱眉头说“不行了”,现在再去看看,湖边的步道上全是散步的人,大爷大妈打着太极,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露营的帐篷排得整整齐齐,孩子们在浅水区捞小鱼、堆沙堡,笑声传遍岸边。 说到底,治理太湖靠的不是哪招“绝招”,而是把老法子和新技术拧成一股绳,既清存量又控增量,政府、企业、老百姓拧成一股劲,从2007年的紧急救急到如今的生态修复,这十几年的功夫没白费。 你要是夏天去过太湖,肯定能明白这种从“败退”到“复活”的痛快劲儿,现在的太湖,波光粼粼映着蓝天白云,芦苇荡里不时传来水鸟的叫声,才算对得起“江南明珠”这四个字。 你最近去过太湖吗?评论区说说你眼里的变化呗!

松山村人
鱼~米 之乡,当然了中间还可以养几年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