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能打赢解放军吗?俄媒认为两军差距太大,除了人多,其他全是弱势。 俄媒直戳要害,中美军力比拼,中国兵力占优势,其他方面都落后。美军全球巡航,航母布满海洋,中国却在自家附近布雷设防。 这话要是放在二十年前或许还有人信,放在今天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美军航母全球巡航看着威风,中国在近海布雷也绝非被动挨打,两军真正的差距从来不是表面的数量对比,而是实战场景下的效能释放,这里面的门道得慢慢掰扯。 先说说大家最关注的海上力量,美军确实握着11艘核动力航母的家底,走到哪都像带着移动堡垒,但这些堡垒可不是铁打的。 去年美军太平洋舰队公开的装备报告里写着,68艘伯克级驱逐舰平均舰龄已经逼近30年,2023年“钟云”号穿越台湾海峡时,甲板上的锈迹都能拍得一清二楚,这种老化不是刷层漆就能解决的。 那3艘被吹成“未来战舰”的朱姆沃尔特级,单艘造价70亿美元,比尼米兹级航母还贵,结果首舰服役两个月就进了修理厂,二号舰没交付就查出主机故障,当初重点打造的155毫米主炮因为配套弹药太贵被弃用,如今只能拆了主炮装高超音速导弹,活脱脱成了天价试验品。 中国海军现在有3艘航母,总吨位确实不如美国,但055型万吨驱逐舰的双波段雷达和“一坑四弹”技术已经实现反超,这种技术优势让美军不得不推出DDG(X)计划追赶,可这款被戏称为“055美国分舰”的新舰,开工时间要推迟到2032年。 更关键的是反舰火力体系,东风-26被称为“航母杀手”不是空穴来风,其末端突防速度能达到10马赫以上,美军宙斯盾系统在多次模拟拦截中,成功率从来没超过10%。 2020年美军印太司令部的兵棋推演里,2枚东风-26命中就足以让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失去作战能力,而火箭军在亚太地区部署的反舰导弹数量,是美军同类装备的30倍以上,这也是为什么美军航母近年在西太平洋演习时,总刻意保持在第一岛链外1000公里以上。 中国在近海布雷只是防御体系的一小部分,轰-6K可以携带4枚鹰击-12反舰导弹,一个轰炸机编队一次齐射就能形成饱和攻击,这种攻防结合的配置,显然不是单纯设防能概括的。 陆军方面的优势更不是靠人数堆出来的,军改后中国陆军组建了82个合成旅,其中29个重型合成旅每旅配备112辆99A坦克和18门05式自行榴弹炮,这种模块化编组让部队反应速度提升了3倍以上。 美军陆军虽然人数有140万,但在亚太地区的重型地面部队只有驻韩美军的两个装甲旅,而且其主力M1坦克平均服役年限已经超过30年,2024年的装备报告显示,有40%的M1坦克因为履带老化无法执行全地形任务。 中国的PHL-191远程火箭炮射程覆盖500公里,配合翼龙-2无人机的激光制导,命中精度可以控制在10米以内,这种精准打击能力在西部边境的实弹演习中多次展示。 单兵装备方面也早已今非昔比,数字化单兵系统能实时共享战场信息,连普通步兵都能呼叫远程火力支援,这种信息化水平让陆军的集群优势有了技术支撑。 空军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美军虽然有550架五代机,但F-22的战备率常年维持在40%左右,2023年甚至出现过整个中队因为航电系统故障停飞的情况。 F-35更像是个“精致的麻烦”,每飞行小时的维护成本高达3.6万美元,维修一次平均要4个月,飞行计划完成率只有55%。 中国歼-20的数量已经超过300架,比美军F-22的187架还多,妥善率更是达到80%以上,改进型配备的国产发动机让其航程提升了20%,双座版还能指挥3架以上的无人僚机,这种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美军还在试验阶段。 舰载机方面,歼-35的空战推重比超过F-35,年产量已经稳定在100架以上,随着福建舰的服役,海军舰载机部队的规模将快速扩大。 军工产能才是长期比拼的关键,这一点美军早就露出了短板。 中国造船业的产能是美国的230倍,2024年下水的舰艇吨位达到22万吨,相当于美军全年的3倍,负责建造伯克级驱逐舰的巴斯钢铁造船厂,一艘伯克III型要造5年才能服役,而中国同期已经交付了8艘055型。 稀土领域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加工产能,美军F-35的发动机涡轮叶片离不开中国生产的稀土材料,一旦供应链受限,其产能将直接腰斩。 俄媒只看到了中国在近海设防,却没看到这些防御手段背后的远程打击能力,也没留意到中国军工产能的碾压性优势。 两军的差距确实存在,美军强在远洋投送经验,中国强在区域作战效能和装备迭代速度,这种差异决定了在西太平洋的战场环境下,兵力数量从来不是唯一的胜负手,装备性能、体系协同和持续产能才是更关键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