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平时刷新闻、聊热点,“港独”“台独”的杂音总时不时冒出来,闹得人心烦。但“澳独”这词儿,估计好多人听都没听过,就算偶尔提一嘴,也没掀起过半点水花。 这事儿可不是巧合,背后藏着一段影响澳门几十年的历史往事,还牵扯到一本特殊的护照。澳门跟葡萄牙的交情得追溯到明朝那会儿,1557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已经在澳门落脚了,后来慢慢拿到了管治的权力,这一占就占了四百好多年。 在澳门回归前,葡萄牙当时出台了一项政策——1981年之前出生的澳门居民,包括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有资格去申领葡萄牙护照。那时候澳门总共也就几十万人口,粗略一算差不多有30万人能搭上这个政策的便车,连他们的子女后辈都能跟着受益。 大家可别小瞧这本葡萄牙护照,这可比当年英国给香港人的BNO护照厉害多了,两者差着老远,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1986年葡萄牙加入了欧共体,之后又成了欧盟成员国,有了这本护照,就等于手握欧盟的“通关卡”,在欧盟27个成员国里能随便住、随便找工作、随便上学,还能享受到当地的社会福利,去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都不用办签证。 对当时的澳门人来说,这相当于多了一条通往全球的路,不少家庭靠着这个身份送孩子去欧洲留学,商人也借着欧盟的平台拓展生意,实实在在的好处摆在眼前,谁还会琢磨没意义的分裂事儿? 回头说那本英国给的护照,其实放在以前就是个旅行证件而已,根本没啥用,差远着呢。直到2021年香港局势动荡时,英国才突然放宽政策,可这时候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反而给了分裂势力可乘之机。两相对比,澳门人有了更实际的发展选择,自然就没了搞政治对立的土壤。 当然,光靠一本护照也撑不起澳门这么多年的稳定。澳门地方不大,经济来源主要就靠旅游和博彩这两大块,内地来的游客都能占70%左右。这么紧密的经济牵连,让澳门上到政府下到老百姓都心里有数——跟内地处好关系、好好合作,才是实打实的发展正经路子。 拿近年来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来说,中央给足了政策支持,帮澳门拓展产业空间,发展中医药、现代金融等多元化产业,摆脱对单一博彩业的依赖,澳门人均GDP稳居世界前列,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化上的包容劲也是关键点,当年,葡萄牙管着澳门那阵子,推行的是“葡澳共治”。等澳门回归后,更是把这种中西混搭的独特味道给牢牢保住了。 大三巴牌坊旁边就是那座古色古香的哪吒庙,议事亭前地的葡式洋楼里,还藏着中式茶馆;娘妈诞的老规矩和葡国日的热闹庆典,能安安稳稳地同时存在。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让澳门人对自己的身份看得很清楚——咱是中国人,又能拥有这么特别的文化生活,根本没必要扯分裂那一套。 澳门的爱国爱澳社团那也是相当给力,这些社团扎根基层,常年做民生服务、文化传承的工作,从小就给澳门青少年灌输爱国思想,组织各种国情教育活动,让“国家认同”深深扎根在每一代人心里。 反观香港那边,有段时间确实没把爱国教育当回事,这就给了外面那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可乘之机,这也是澳门和香港局势不一样的关键因素之一。 把视野拉到全球范围,类似的情况其实不少。英国那块海外领土直布罗陀,96%的本地人投票都决定接着归英国管,说白了就是能蹭上欧盟市场的便利,还能享受到低税率的实惠;美国的自治邦波多黎各,好几次投票都决定维持现状,说到底也是放不下美国公民的福利和安全保障。 其实这些事儿都透着一个朴素的理儿:老百姓图的不是那些分裂的空话,而是能踏踏实实过日子。 一本葡萄牙护照在特定历史时期缓解了潜在的对立情绪,而回归后中央的政策支持、深度绑定的经济关系、包容的文化氛围,还有扎实的爱国教育,共同织就了澳门的稳定网络。 它用实际行动证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其搞对抗划线,不如给民众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构建共同利益。 澳门也早就成了“一国两制”实践的好榜样。这事儿其实在提醒,只要找对了发展的路子,紧紧靠着祖国,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肯定能过上稳定又富足的日子。 (信息来源:中国政协文史馆--澳门回归20周年丨忆澳门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