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俄军在俄乌冲突中改变打法 俄军在俄乌冲突中战术迭代呈现多维特征,其“狼猎”战术在苏梅方向的反制行动堪称典型范例。当乌军试图在瓦拉奇诺村发起反攻时,俄军通过分散成多支突击小组形成合围态势,利用火力优势压缩乌军进攻通道,最终将乌军逼入狭小空间实施饱和打击。这种战术革新不仅体现在步兵编组方式,更依托无人机侦察-火力打击的闭环系统——例如“刺猬坦克”加装集束铁丝防护层后,需8架无人机方能瘫痪,而配合“苍鹭”无人机实时传输热成像数据,可实现米级精度打击。 火力打击效能提升尤为显著。俄军中部集群在顿涅茨克西北部突破多布罗皮利亚防线时,日均发射炮弹量达5000-8000发,配合温压弹与钻地弹组合使用,两日内占领近200平方公里区域。东部集群则通过“口径”巡航导弹与Kh-101隐形导弹实施跨域打击,摧毁乌军9个旅的指挥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导弹发射量呈现明显波动特征——2024年8月日均发射35.8枚,而9月骤降至12枚,这种弹性火力输出既反映战场态势变化,亦暴露导弹库存管理策略。 混合战争维度体现于信息战与心理战的深度融合。俄军通过“柳叶刀”无人机配备抗干扰模块,将突防率提升至60%,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发布劝降视频配合人道主义走廊宣传。乌方则依托星链卫星维持战场通讯,并组建近30万人的网军部队实施认知作战。这种非对称对抗在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中尤为突出:亚速钢铁厂地下6层隧道系统虽能抵消部分火力优势,但俄军通过无人机引导炮兵实施“侦查-打击闭环”,最终以82天攻克该战略枢纽。 战术调整背后折射出战略转型逻辑。从“新面貌”军事改革到叙利亚反恐作战,俄军始终强调动态适应战场环境。当前战术革新既巩固已取得的战果,如顿巴斯地区关键城镇控制,亦应对乌克兰军事策略变化——当乌军从苏梅抽调精锐增援红军城时,俄军趁机在瓦拉奇诺村实施“狼猎”战术,形成跨域协同效应。这种战术与战略的双向互动,使俄军在消耗战中逐步积累优势,同时通过精确制导武器与电子对抗技术,削弱传统火力代差带来的劣势。 此案例揭示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刺猬坦克”与“空中炸街”无人机群成为战场标配,当星链卫星与反炮兵雷达构建起立体侦察网络,战术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武器平台,而体现为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整合。对于观察者而言,这种变革不仅提供战术层面的启示,更暗示未来战争形态将更依赖技术迭代与认知域对抗的双重驱动。



